APP下载

思维——架起“语识”到“语用”的桥梁

2019-05-08黄华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段言语自然段

黄华萍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温儒敏教授也曾大声疾呼:“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与逻辑密不可分。”综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尽管语用的理念得到了回归和凸显,但语用训练缺少思维含量的现象比比皆是。热热闹闹的语用热背后,如果漠视了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的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言语习得必然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以思维为核心,架起一座从语识通往语用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

一、发散思维——让词语积累更饱满丰厚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其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抓住汉字的音、形、义分别有侧重地进行教学。给生字组词是比较常用的手段,而巧借发散思维,也能使识字组词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如《大和小》教学片段。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穿的衣服各种各样,穿毛衣的请举手。穿棉衣的请举手。穿卫衣的呢?

师:看来衣服款式不同,式样不同,有毛衣、棉衣、卫衣。

师:不仅如此,衣服还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衣领、衣袖、衣襟。从这里到这里,胸前的一大块就叫衣襟。这就是古时候的衣服。(出示“衣”的古文字,并圈出三部分,让学生分别说出对应的衣领、衣袖、衣襟。)

师:衣服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什么衣服?

生:白衣、绿衣、黑衣……

师:衣服还可以穿在我们不同的部位,穿在外面的,我们称之为——

生:外衣。

师:穿在里面的,我们称之

为——

生:内衣。

师:穿在上面的,我们称之

为——

生:上衣。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分别引导学生从“衣”的材质、颜色、组成、穿着部位等不同角度给“衣”组词,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关“衣”的词语也一个接一个喷涌而出。

当然,一字多义是汉字独特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丰厚学生对汉字意蕴的理解。如“包”字的教学:书包、皮包、背包、挎包、拎包……这些是装东西的包;肉包、汉堡包、面包、小笼包……这些与吃的有关;包书、包粽子、包书皮、包馄饨……在这里,“包”是当动

词用;一包饼干、一包瓜子、一包

糖……“包”在这里又变成了量词;“包青天”“包公”……“包”还可以作为一个姓。

字词教学不简单。如果像以前一样教,也未尝不可,但学生的有序思维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得不到培养。更为重要的是,汉字词汇的丰富、意蕴的深厚得不到进一步发掘。所以,发散思维可让词语教学更丰厚饱满。

二、推理思维——让语句感悟更入门三分

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需要通过对语句的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真谛。而在教学说理文、寓言故事体裁的文章中,融入推理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语句的感悟更深刻,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更精准。

如《自相矛盾》教学片段:

师: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能说会道的楚国人为什么最后会张口结舌呢?接下来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一下。

(合作讨论:用他的矛戳他的盾。如果矛很锐利,那么       ,所以       ;如果盾很坚固,那么       ,所以        。)

生:如果矛很锐利,那么他的矛就能戳穿他的盾,所以夸盾的话就不成立。

生:如果盾很坚固,那么他的矛就戳不穿他的盾,所以夸矛的話就不成立。

师: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他的话是前后矛盾、互相抵触的。

师: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那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能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如何读懂楚国商人说的话,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上的难点。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假设—推理—结论”典型的三段式逻辑推理法,推翻了店主夸下的海口。在句式的言说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明确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同样,在教学故事《狼和小羊》时,可以通过对小羊的话的分析推理,得出狼是故意找茬,其最终目的是想吃小羊。

在说理文、寓言类故事中,往往需要我们以敏锐的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迅速地掌握问题的核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因此,推理能力让语句的感悟更入木三分。

三、对比思维——让语段支架更有迹可循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课文例子的作用?精选文中的典型语段展开教学是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生的品读、揣摩、赏析、把握语段的内容和情感,了解语段的言语特色和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而运用对比思维,往往能使作者的写作密码更加清晰可见。

如《人类的老师》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事例来介绍人类的老师,有详有略。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简略介绍的,哪些段落是详细介绍的。

生:第1、6自然段是略写。第

3、4、5自然段是详写。

师:作者又是如何详细介绍这三个事例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3自然段,跟刚才的简略介绍相比,这一段还加入了什么?

1.学习“飞机”的说明结构

生:加入了遇到的困难。

(师板书:发现问题)

生:加入了研究的确切时间,1903

年—三十年以后—过了好久— 现在,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的顺序、过程。

师:是啊,加入这些可以看出时间跨度长,探索历程长。(板书:研究生物)

生:还加入了抒情——“要是

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

生:加入了进一步研究改进,有了各种新式飞机。

(师出示各种新式飞机的图片,感悟探索精神。)

(师板书:模仿改进)

2.学习“轮船”和“建筑”的说明结构

师:水里航行的轮船和地上的建筑,又是如何具体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拿出材料纸二,一人选轮船,一人选建筑,先自己想一想,填一填,然后相互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发现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只是第3自然段借时间来过渡,第4自然段发现问题和研究原理之间靠设问过渡。

师:薄壳结构建筑中,你能否也用这样的设问来表达?

生:发现了鸡蛋壳“坚硬无比”的秘密有什么用呢?

师:原来作者详写这些事例的奥秘就在于先发现问题(现象)—研究生物(原理)—模仿改进(创造),还可以加入一点抒情,或者使用设问……

师:请选择课文中略写的事例,或者你课外搜集到的事例,仿照这样的详写方法,先列出提纲,再说一说。(指名说)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是不是能模仿这样的结构来介绍。

当然,语段教学不仅指向理解,指向结构,更应指向语言表达。如《燕子》一课第1自然段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抓住特点、用词优美”两个角度理解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体会燕子的外形之美。再如《黄果树瀑布》第2~3自然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别用直线画出作者的所见和所闻,用波浪线画出作者的所感,从而体会作者在这里除了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事实外,还联想到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本部分暗藏的另一个言语秘妙——多感官体验和虚实相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分析与综合的桥梁。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精准地把握作者的言语特色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因此,对比思维,语段支架更有迹可循。

四、聚合思维——让语篇思路更清晰可见

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以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木,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足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之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站在作者思维之核心,引领学生去探寻文章行文之思路,推敲文章立意之精妙。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槐乡五月》的中心句也即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教学时紧紧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解读,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主要脉络。通过花与人这两个视角,细细品读课文语言的优美,尽显槐花之美和儿童之乐。姜树华老师在执教《鲍氏之子》一文时,引入《皇帝的新装》《螳螂捕蝉》两篇文章,追问学生“为什么都是小孩作为主角”,从多篇文章去聚焦儿童天性、品质,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构思立意的推敲,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习得写作的密码。

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需要我们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握作品语言所传递的作者的思维轨迹,并在追寻思维轨迹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謀篇布局,清晰文章的内核意蕴,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核心因素。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思维为核心,架起“语识”通往“语用”的桥梁,发展学生的言语品质、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有了思维的参与,言语会更有光亮,更有质地。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语段言语自然段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秋天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美丽的秋天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