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19-05-08朱成学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三复习新课程理念教学有效性

朱成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将对高考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笔者多年高三教学的实际出发,就高三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给出了实施方法和途径,并介绍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三复习;数学教学;教学有效性

一、把握新课程基本理念,提高个人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人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已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我教学内容的本质,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二、了解目前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主要问题,明确新课程有效复习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目前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复习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性的现象.如何提升课堂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效和低效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予和技能的训练,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高考对高三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而这种新要求是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新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

(一)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代课堂教学的第一原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深沉的情感传导,即对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行为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形式下,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在同一指令下“齐步走”,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

(四)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着桃”.

三、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具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而新高考不仅具有选拔功能,更具有引导新课程改革走向的功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高考走向和课堂复习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整合形成适合自己学生个性特征的校本讲学案,使课程得到创新与开发,是实现复习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教学内容有效:新课程标准要求高考数学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其特点是:稳以基础为主体,变以选拔为导向,增大思维量,减少运算量,倡导理性思维,能力寓“灵活”之中.因此,提高高三数学复习效果,绝不能搞题海战术.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开发适合自己学生个性特征的校本讲学案.第一轮复习时,我们以教材上的题目为主,适当拓展并整合有关资料的题目编制讲学案.在第二轮复习中,为了使讲学案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把教材中的重点挑出来,一轮中的问题拿出来,学生的疑难融进去;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围绕六大类题型展开.同时,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作业实施滚动式设计,具体做到:错题重现,纠错反馈,巩固提高,引申拓展.

2.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生,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不是单纯讲这一个知识点,而是应该通过这一个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知识发散,故而产生知识网络,让学生能够自我摸索、探究、总结,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光要求学生学,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要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水平.

3.教学过程有效:课堂上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参与度,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一“说”: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一节的知识扫描部分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思考,这样学生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教学也自然更加有效.二“板演”:可能的话尽量让学生上黑板书写.把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分别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板演”,下面的学生可展开讨论,交流,目的是暴露问题,引以为戒,然后教师点评.数学复习课上的讲解,并非是教师的专利,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登台去讲解,能起到更好的复习效果.“兵教兵”的做法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教者”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阐述,有时是教师所意想不到的.关键是能否相信学生,并给他们这种机会.学生准备登台讲解的过程,就要求自己必须学透学精,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三“小结”:让学生自我小结.每当复习完一章一节,或复习完一个专题之后,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充分利用章节后面“复习与小结”的内容,弄清本章本节的知识结构.二是避开教材上“复习与小结”的内容,自己列出重点知识、重要方法、解题技巧、学习体会等.

4.教学辅导有效:在“点、线、面”辅导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把握辅导的有效性.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夹生”和缺漏,有必要利用个别辅导、集体纠正、互帮互学等措施,及时“催熟”和“补漏”.

“点”的辅导──个别辅导: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课堂的关注,练习的面批、订正及练习矫正等.

“线”的辅导──小组辅导:主要是中等生.按照他们自的特点进行分组,例如,女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有障碍,男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散漫、怕烦不愿意计算、不肯主动做练习等.分组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此调动这些学生的積极性.

“面”的辅导──班级整体辅导: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针对题型进行发散,举一反三解题,通性通法,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5.试卷讲评有效.我们关注学生的考分,但并不是死盯分数,而是重视分数背后反映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在学生每次考试后,都要通过数据统计全班同学每道题目的得分情况和失分原因.对得分率低的问题,我们讨论研究,到底是学生的知识点疏漏、方法错误,还是运算能力不够,还是我们讲解不够到位,并且制成分析表.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考试得失电子档案,将每次考试中每人每题的失分情况记录在册,并通过重做和变式训练,达到真会目标.

总之,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重视教学中人的地位,关注人性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美]加里·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高三复习新课程理念教学有效性
活用英语新闻报道,提高高三复习备考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讲求阶段侧重,切实提高词汇复习实效性
中职对口单招电子电工专业高三复习中的教师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