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深处与孩子连接
2019-05-08何秀梅
何秀梅
中午放学,小何哭着冲我伸出手臂:“老师,小文取下黑板的磁铁时,用凳子弄伤了我的手,现在我的手一用力就好痛。”我仔细一瞧,见他的手臂上果然有一处轻微的划痕,但如果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于是我给他处理了一下,安慰他說:“没事了,老师给你喷点药就好了。”
等我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室,却发现小何靠在外面的柱子上,没有去饭堂吃饭。我奇怪地问:“怎么不去吃饭?”小何委屈地说:“我受伤的手很痛,拿不了饭。”“真那么痛吗?”“真的很痛。”小何的表现让我感到疑惑:一条细微的划痕怎么至于这么痛呢?于是我把小文叫过来问道:“小文,你刚才是怎样弄伤小何的手的?”听了我的话,小文茫然地看着我说:“我不是故意弄伤小何的。”“你用凳子砸伤了我!”小何大声地“控诉”。“我没有!”小文不服气地反驳。眼看“大战一触即发”,我开解道:“小何、小文,我们一齐回教室,你们把当时的情形演绎给老师看看,好吗?”
回到教室,小文率先把黑板上的磁铁取下来,因为个子不够高,他拿起讲台前的塑料凳子站了上去。当小文想将凳子放回原位时,凳脚碰到了在一旁也想取磁铁的小何。看着小何委屈的神色,我说:“小何,你愿意把现在的感受告诉小文吗?”小何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小文,我也想帮老师把磁铁取下来,可是你抢了我想做的事,凳子碰到了我的手,我觉得很痛,也很失望。”这一瞬间,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小何也想帮忙取下磁铁,他的“价值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才会用“疼痛”试图引起我的注意。
听了小何的话,小文郑重地道歉:“小何,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也想帮忙,下次我们一齐合作管理黑板。”听了小文的道歉,小何的情绪明显平静了。我拉着他的手说:“老师很感动,你们都想为班级做贡献,以后就由你们一起来负责管理黑板。小何,现在手还痛吗?”小何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不痛了,我和小文去吃饭了。”说着,他郑重地朝我鞠了一躬。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指出:“所有儿童都在追求优越和价值感,我们平时看到的孩子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了解行为背后的诉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何哭泣的行为背后,有着这样的诉求:“关注我,让我参与并发挥作用。”而我一开始只是简单地给他上了药,没有关注到他当时的感受,于是,他无限地放大自己的痛,来继续寻求我的关注。后来,我帮他还原情境、澄清内心感受,不仅满足了他行为背后的诉求,还准确地把自己的爱传递给他,让他的价值感得到了满足,也就淡忘了手上的伤痛。
可见,当学生主动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在生命深处与孩子连接,感受孩子此刻的委屈、无助、愤怒,同时让自己保持着一份觉察,接纳和理解孩子。在教师构筑的爱与安全的场域中,孩子才能在共情中宣泄、释放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并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养正学校
广东佛山 528399)
责任编辑 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