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探索
2019-05-08汪源源应良明
汪源源 应良明
摘 要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向生活学习”视为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学会“反刍”儿童生活。借助日志法、游戏和榜样学习等方法,找准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世界中,体验和感悟“共有与共享”,认识和理解责任与规则,为公共生活奠基。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反刍;儿童游戏;榜样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4-00-03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向生活学习”视为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倡导将“回望”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论。课文一般都围绕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展开,呈现了三个维度的生活,即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生活。这要求教师要养成观察儿童生活,并不断进行提炼与反思的习惯,通过对儿童生活的“反刍”,激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和美好未来的引领,实现学生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
以下,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为例,阐述我们的实践思考。
一、在日志法中探寻儿童生活真问题
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不仅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更强调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这要求教师必须“浸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更要敏锐地发现其中的真问题,才能使之成为反刍生活的良好契机。在此,日志法不啻为一种优质工具。
日志法以表格的形式叙述和反思儿童生活中的小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温和的方式揭示儿童生活问题。其记录是双向的(见表1、2)。
今天是周四,由孜孜值班。可是作为班干,她似乎并未做到尽职尽责,早读课她没有早到,尤其中午吃饭时,她只顾自己吃饭,并没有顾及班级的纪律。班上吵闹现象严重,我提醒了她几次,她也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改善。无奈之下,我批评了她,她哭了一中午。事后,我了解到她是第一次做班干。 1.面对孩子,我需要压抑怒火,当她做得让我不满意的时候,我首先要平静自己的情绪。
2.我应当当场去协助她,耐心告诉她方法,哪怕一遍又一遍。
3.事后要及时找孩子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帮助她树立信心。
今天中午轮到我来值班,在上台前我和强强说话了。后来,别人吃饭时讲话,有时我瞪他一下或喊名字,同学就不说话了。可是今天不行,他们说话声音更大了,宸宸还在骂我。 1.中午,我应该领好头,自己不要讲小话。当别人讲话时,要委婉提醒和劝告,作为班干要有耐心。
2.我要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取得值班的好方法。
3.作为班干,我自己要做好榜样。
通过日志法,教师和儿童就如何值日展开了分析和反思,实现的是其实师生双方生活的“反刍”。这自然成为了“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是班级值日生”是二年级上册第7课,本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愿做、做好班级值日生,掌握做值日生的技能,在尝试承担班级责任的过程中深化其责任感,养成“担当”意识,具有“担当”能力。值日生制度是大多数中小学普遍采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一般由师生共同制定相关规则。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本班实行的值日制度以及值日状况,从中找到学生值日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回望”生活,实现生活经验的反刍。
日志中,孜孜担任值日班干发生的事件反映了学生对于如何“担当”存在的问题。由此,在“羊羊值日”这一学习环节,笔者围绕“你喜欢这样的值日生吗?羊羊怎样做才好呢?”引导学生回顾班级的“值日生活”,在探究反思中寻找做好班级值日生的方法。孜孜和其他担任过值日班干的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反思,同学们反应热烈,对如何做好值日工作,维护班级体纪律和荣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绘本式表达设计,它提供的往往只是儿童生活的范例,需要教师“回到”本班学生实际作出取舍和调整。比如,“我是班级值日生”之“这种情况怎们办”环节,教材设计的案例是在图书馆看书、身高原因够不着黑板、值日生扫地时垃圾绊到同学,没戴红领巾是否被记名。教师必须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筛选或调整素材。日志法显示,本班儿童所面临的值日问题有“一些值日生打扫速度过慢”“今天不是我值日,看到地上的垃圾要不要捡”等。笔者将这些学生生活的真问题引入教学,激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
二、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儿童触摸“共有生活”
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材承接一年级教材“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聚焦“共有与共享”这一核心教育主题。教材设计循着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希望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此为指引,引导学生触摸公共生活,不断扩展生活视野,从而逐渐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学会承担责任与规则。
二年级学生历经一年的班级生活,对于班级这一日常公共活动空间已经略为熟悉,但这只是将其作为物理空间的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班级的社会空间意义,才能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其走进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奠定基础。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其活动本身极富规则性、交往性和情感性,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子,为儿童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道德践履机会。[1]我们在教学中,可借助游戏展开教学,实现游戏经验的反刍。
以儿童熟悉的千足蜈蚣为例。游戏一般要求至少10人一组,全体蹲下,后面一人抓住前面一人的脚踝前行,不能爬行也不能放手,看哪一组在规定路程中用时最少。由于协调能力差,缺乏合作经验等,很多孩子难免会违反游戏规则,导致游戏失败。教师可以重申游戏规则,并帮助学生掌握游戏方法,如一起喊口号,调整摆动幅度等,学习如何团结协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過观察儿童的不同行为和反应,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整体把握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从而将其作为生动的素材引入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