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辨析在辨析中成长

2019-05-08王秀玲

中小学德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辨析道德教材

王秀玲

摘    要 低年段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辨析栏”尊重儿童年龄不断增长和道德认知不断丰富的规律,可归纳四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设计意图与德育价值。简单辨析解决“对不对”的问题,重在夯实道德认知;深层辨析强调与日常生活自我反思的结合,培育初步的道德反思意识;开放辨析立足生活的复杂性,培育初步的批判反思能力;广义辨析从生活细节入手,在具体的生活中培育全方位的创新意识。深度把握教材辨析栏的设计意图和学生道德发展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辨析,在辨析中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辨析栏;道德理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4-00-04

道德辨析能力是個体辨别、分析和判断道德是非、善恶和美丑等现象和行为的认知能力,它是学生道德品格发展的基础。道德认识能力的核心,并与道德情感和体验、道德行为构成品格教育的主体,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1]正因如此,低年段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设置了“辨析栏”。这一栏目设计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境,总体可归纳为简单辨析、深层辨析、开放辨析、广义辨析四种类型,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和道德认知的不断丰富,引导其在日益广阔的生活世界中辨析成长,实现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

但是,我们在教研中发现,许多教师并未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凭借主观经验引导道德辨析等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辨析栏的价值。以下,笔者以观察到的一些教学片段为例,做一探讨。

一、简单辨析生活“是非”,夯实道德认知基础

教学片段1:一年级上册第3课《我认识您了》辨析栏“这样做对吗?”

师:(出示第13页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些图,说说他们做得对不对?

生:图二不正确,小女孩不应该对老师这样说话。

师:她是怎么说的,谁来学一学。

生:“哼,你又不是我们的老师。”

师:她模仿得好吗?谁来加点动作试试。

生一手叉腰,一手指着老师,大声呵斥道:“哼,你又不是我们的老师凭什么管我,我就不听。”

师:她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是的,太生动了,让我们给她掌声……

“刺耳”的掌声在教室响起来,老师脸上竟流露出满意和喜悦,真不知喜从何来。这一辨析属简单辨析类型,其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细致比较和甄别,明白与师长交往的文明礼仪,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其适应学校行为规范。

然而,执教教师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将反面素材加以强化,尤其是让孩子们模拟表演再现错误行为,这很容易使学生受到负面影响。这样的辨析可说是闹剧,不仅偏离了教学目标,甚至存在扭曲学生认知的潜在危险。

统编教材中的简单辨析多采用“这样做对吗”“这样好不好”等作为标题,以图片或绘本故事等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此类辨析栏难度比较小,往往只解决“对不对”的问题。教师只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即可。特别要注意,我们无需过分强调错误行为,更不能用反面教育加以强化。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道德评价是以道德认识为前提的。”[2]小学生道德理性的发展必然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基础之上,其道德认识越明确、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越强;同样地,学生的辨析能力越强,其道德认知也应该是日臻完善的。低年级小学生尚未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他们对于生活情境中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3]我们应该从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开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培育其道德敏感性,夯实道德认知基础。

二、深层辨析生活“问题”,培育道德反思意识

教学片段2:一年级下册第15课《分享真快乐》辨析栏“他是小气鬼吗”

师:(播放视频:一位学生不想把爷爷给的纪念品送给他人),同学们,他这样做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要和别人分享。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沉默)

师:分享是有尺度的……

师:(出示第61页图片——分享中的困惑)图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请同桌讨论后,演一演,如果你们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由于学生还未完全领会图片内容与分享的内涵,所以不知如何表演,始终没有练起来。上台表演时也很生硬,只是跟随教师的描述做些动作而已。)

教材从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开始,唤起学生已有的分享经验;而后,从分享的概念、种类做进一步理解,掌握分享的技巧和方法;最后,以“他是小气鬼吗”这一主题辨析,唤醒学生已有的分享经历,在移情和换位体验中反思自己的分享行为,解决分享中的问题。而上述片段中,教师为了突出问题,打乱教材编排顺序,将烦恼前置,先请学生讨论“问题”。这有悖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尤其是一年级小朋友的思辨意识还处在萌芽阶段,即便有些意识也很难完整和准确地表达,课堂自然会出现辨析的僵局。

经过一个学期的生活,多数孩子已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好习惯的缺失成为学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是学生生活的现实问题。因此,教材中的辨析难度相对增加,出现了“这样做好不好”“怎样才是真喜欢”“这时怎么办”“为啥合作不下去”等深层辨析,即将辨析与日常生活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相对于简单的“是非”辨析,这一辨析设计属于深层辨析。

对于“分享”,经历了一个学期学校生活的孩子已有一定经验。但是,他们在分享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解决愈加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分享问题,才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因此,对于诸如“他是小气鬼吗”等深层辨析,教师必须找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是模糊的认识,或是行为的薄弱点来选择和运用辨析材料。同时,用典型的道德辨析情境再现道德的存在状态,引发学生对自身行为和生活问题的反思,从而养成初步的道德反思意识。

三、开放辨析生活“困惑”,涵养道德批判能力

教学片段3:二年级上册第2课《周末巧安排》辨析栏“这样可以吗”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张图,要吃早饭了,他还在睡懒觉,这样可以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睡懒觉浪费时间,应该快点吃早饭然后写作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认为充分的理由)

师:请同学们看第三张图,不做作业先玩,这样可以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学习比玩重要……因为不学习只玩就不能上好大学,不能有好工作了(生又一次争先恐后发言)。

教材这一辨析栏以對比的方式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进而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中蕴含的生活场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仅就“周末起床晚”而言,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允许孩子周末适当多休息,许多成年人周末也会起得晚一些。还有一些家庭会在周五晚上带孩子外出娱乐等,第二天起床晚是合理的行为。在辨析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简单地让学生说对或错,不仅不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思维,而且可能导致学生为迎合道德标准或教师说“谎话”“套话”“空话”。

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辨析栏设计不仅难度有所增加,而且更加具有开放性。此类辨析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辨析,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增加对生活复杂性的认识,在明辨是非的同时,理解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如“这样可以吗”“这种情况怎么办”“羊羊值日”“怎样排队好”等,通常都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开放辨析更多指向的是批判反思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它也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

我们在组织开放辨析学习时,一定要强调“我”的在场即“儿童本身”,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问题,通过展示一些容易混淆的生活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反思。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用美德“绑架”孩子,必须实现教材语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效链接,鼓励学生说真话、愿表达,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改进自身的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广义辨析生活“细节”,拓展道德创新思维

教学片段4:二年级下册第2课《学做快乐鸟》辨析栏“快乐门诊部”

师:(出示教材第8页图片——读取漂流瓶文字),请同学们看图,判断他们是否快乐?

生随机选择图片,自由回答。

生1:打针掉眼泪的同学不快乐。

生2:学会骑自行车很快乐,可不能上路又不快乐。

生3:拿爸爸钱玩游戏的同学当时很快乐,如果被发现了挨打就不快乐了。

(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未做有效引导,只是简单重复孩子的回答。)

师:到底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儿歌就明白了。

生齐读:这里是快乐门诊部,快乐不快乐看清楚:哪个快乐没道理?哪个不快乐要挺住?

师: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我们牢牢记住。

以上教学显然是无效的,学生不可能通过朗读儿歌就能领会快乐的真谛。教材的这一辨析设计旨在通过读取漂流瓶文字,引导学生通过分辨快乐的不同类型明白: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积极、正当和倡导的,也并非所有的不快乐都要摆脱和去除,有些不开心、不快乐是成长的一部分,必须学会承受。它需要学生自身快乐与不快乐生活经验的参与,通过深度探究和价值引导,让学生辨识不同情绪的道德意义,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此,才能达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教学初衷。

二年级下册教材以“有创意地生活”为核心主题,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创新尝试,培育全方位的创新意识,以实现在生活的创新中成就人的成长。与此对应,教材出现了广义辨析,即明辨、体察生活细节的分析。如“我还想试……”从标题上看似乎没有辨析的意味,但小主持人的发问:“哪些事要大胆试?哪些事不能试?哪些事有人帮着可以试?”它清楚地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辨析生活中可以和不可以轻易尝试的事。而“这时我要怎么办”,则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致体察周围的人与事,明白自身所处的社会性和道德性情境,从而创造性地选择自己恰当的行为和处理方式。[4]

我们在广义辨析中,要将“问题”巧妙地隐含在生活“细节”之中,使问题“藏而不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发现,学会创造性地思考,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展现并提升自己的生活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道德辨析蕴含在很多教学环节,我们必须深度把握教材辨析栏的设计意图和学生道德发展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辨析,在辨析中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生活。

参考文献:

[1][2]孙君,叶浩生.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马鞍山市花山区教研室

安徽马鞍山   243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辨析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正误辨析一例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