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解读

2019-05-08周粉萍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为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思维模式,从理念、思维和文化涵养三个方面深析文本,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文本赏析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课堂教学面临着不少挑战,也亟需开展多向度的改革。以阅读教学为例,需要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层面的解读。为此,笔者拟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谈谈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文本多元解读。

一、紧扣语言,建构基本印象

对于文学作品,读者的感知从来都是基于对其语言文字的领悟。因为语言能够直接传达作者的思想,读者必须经由语言,形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认知。

对作品语言的感知,可不仅是从头到尾的简单浏览,需要采用多种方略。比如,对朱自清《春》这篇散文的赏鉴,教师原初的教学活动必须是引导学生理解其语言。但是,如果仅仅将此作为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阅读范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前首先应教给学生科学且正确的文本解读策略。例如,先开展整体阅读,了解《春》这篇散文表达的主要内容:喜爱春天、赞美春天。但是,仅有这个层面的解读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内蕴,这样的阅读讲究细微、深入,要求读出不一样的品味。比如文章的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它也不是仅仅交代一个基本事实——春天就要来临了。作者连用两个“盼望着”,表明自己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在这里,作者似乎隐身于文本之后,但是又真切地立于读者面前。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这种特殊而深沉的情怀。“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运用了比拟手法,将春天比作人,写它快要降临人间了。再对其细加解析,学生可以发掘出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以及其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

教学中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不少学生缺少细致地推敲,不能从中解析出作者的真情实感,继而无法建构起对文本内容的基本印象。笔者认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过语言关,对文本形成一个基本认知。

二、立足思维,打通鉴赏之道

学习语文,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为此,针对每一种文体的解读,都必须建构起相应的思维模式,并不断运用于实践。

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时,对其文本的解读,必须建构起契合散文特征的思维模式。正如朱先生所言,散文的生命是想象。在《春》这篇课文的第4自然段,作者由眼前的桃树、杏树、梨树,想象到它们结出果实之后的情形。除了果实的丰富多样,还有它们所处环境的热闹。作者特意设置了蜜蜂飞舞的细节,还运用了拟人手法,状写野花的活力和与众不同。可见,就散文写作而言,作者从来不是直接描写写作对象,而是就其发散开去,以见其写作功力非凡。但是,就全文写作而言,作者的写作宗旨是非常明确的。由此可知,不管创作过程中文本如何发散,但作者行文的最终目的不会改变,这就是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思维范式。

三、尝试审美,领略精彩世界

美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美的形态。于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学类文本开展审美式品鉴。

在作家的笔下,呈现给读者的是精彩纷呈的世界。客观的自然在他们的眼中都变成了多情的事物,似乎都具有了人性。春天的风吹在人脸上,不再有很冷的感觉,这是纯客观的感受。但是,到了作家的笔下,这样的风又具有了别样的美感,它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温柔而温馨。就连安巢的鸟儿也具有了人情味儿,它们竟然像人一样“高兴起来”,还唱起了优美的曲子,还能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该是多么唯美的世界,在作家的倾心抒写之下,一切自然的物件都被投射上人的情感。原本相對静默的自然一下子变得热烈而多彩,如果学生对文本解读到这样的深度,也就十分顺遂地感受到自然美中的社会美。与此同时,学生认知的世界也超越了纯客观的自然界,自然在主观的参与和感染之下变得更加丰满、多元。通过这样的文本赏鉴,学生会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其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四、品悟文化,实现素养提升

毫不夸张地讲,任何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文化的包围之中。阅读一篇作品,读者是带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出发的。阅读过程中及阅读之后,读者往往深受文本之中文化的濡染,继而实现素养的可持续提升。

文化是一种动力,它鼓励着人们从平凡走向非凡,引导着人们从迷惘走向清醒。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学生学习的课文无一例外地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作用。为此,从所学文本之中解构出内蕴的文化元素,自然就成为广大学生的应然追求。以《春》为例,初读文本的直观感受就是作者对春天活力的描摹与赞美。认真品读,会感悟散文内蕴深远。阅读这样的作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之内读到文本之外,从描写对象读到隐含对象。只有这样,作品文化意义的品读才有可能。如果结合到朱自清写作此文的一系列背景,学生还是能够品析到文本内蕴的文化的。这篇散文大约创作于1933年,当时作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幸福牵手,又喜得贵子,还应邀北上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一连串的喜事使得弥漫于作家胸襟的都是快乐。于是,在他的笔下,春天是如此美丽、动人、富有活力。但是,传统文化积淀使得他没有将这些情感直接抒发,而是将这些涌动不已的因素融合进春天之中,这种含蓄又不失热烈的心思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文化的催生之下,学生的素养也得以提升。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由热烈地追求……这些都是作家压缩在作品中的隐语,解析出它们,学生素养的提升就具备了无限可能。

阅读教学关涉面广,需要教师倾心研究新课标,努力引导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多元解读。只有认真研究、不断实践,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才有可能,才能够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波.试论核心素养观照下初中语文教师“壮腰”能力“三个提升”[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2]殷宝霞.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1).

[3]徐赛儿.培养“语文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9).

[4]朱成宇,尹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策略探究——以朱自清《春》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6,(10).

作者简介:周粉萍(1981—),女,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