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究
2019-05-08黄欣凤
黄欣凤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平面构成主要探讨的是在二维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进行一定的编排和组合,亦可将既成的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和布局,组成严谨而赋有节奏和韵律感的画面,反映客观现实所具有的运动规律。与传统的绘画比起来,平面构成多以理性和逻辑思维来创造艺术形象,其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因素居多,呈现出的是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正像中国的书法一样,简约而又耐人寻味。平面构成一词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引进,以新的造型观念完善和创造了具有现代意识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开拓了现代艺术的审美视野,提升了画面自由组合的意趣和审美理想。从当今社会来看,平面化艺术语言更成为艺术多样化发展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趋势。
对于学生而言,平面构成设计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组合和创造等能力,充分发挥想象,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绘画艺术语言和表现能力。然而从近年来的美术学平面构成教学来看,单纯的设计构成理念,似乎并不能真正使美术学专业学生领悟构成要素在绘画中的实际意义,即使学了构成也难以在作品中去运用和发挥。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设计理念中的构成并非等同于绘画中的构图。构图是多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意,而构成多用提炼后的抽象形来传达理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美术学专业教学来说,要在构成与构图之间建立有效的桥梁和纽带,还需要结合美术学专业的特性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使平面构成教学更有效、更直观的运用到实际绘画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创作中。
1 美术学专业平面构成教学存在问题
平面构成课程应是连接绘画基础与专业创作的良好地艺术桥梁,但反观美术学专业的平面构成教学,学生却未能将构成有效得应用于专业创作和绘画实践中,其原因在于基础性的构成教学是针对设计和抽象思维进行的课程,是以研究基本的造型元素为基础,强调物质的可分解性,以理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创造新的形态或在一定的空间内重新组合,有着严格的框架体系,实现的是物象纯粹的形态表现。学生的作业练习也多停留在知性、理性和定量分析的骨架式构成上,如设计基本格式、重复、密集、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分割等形式,传授的往往是设计中的概念模式。而对于以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为基础的美术学专业来说,更多的是习惯于从构图意识出发,把自然界中的具体形态和形象进行提炼加工,有计划、有创意的安排在画面中,研究的是画面形象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及形式美感的表现规律。因此,单纯的设计理念上的构成教学,更偏重于抽象元素的提炼和组合,难以使美术学专业学生将构成与具体形象关联在一起,找到理性分析与感性结合并直指画面本质的更纯粹的语言形态和表述方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美术学的平面构成教学应结合美术学专业的绘画性特性来进行教授,更重要的是将构成与美术作品相联系起来,让学生更为直观、准确的在构成与构图中找到表达的通道。
从绘画性入手,美术学的平面构成教学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层面是比较宽泛的,例如版画、漆画、油画、国画、装饰画、摄影等,都可作为学习的对象。从优秀美术作品中去领会构成、布局、章法等,认识到点、线、面元素是如何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被巧妙得搭配于美术作品中的,而对于美术学的学生来说,从美术作品入手去感受构成意识,又是最为熟悉和亲切的,也最容易发挥创意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提炼艺术语言的能力,在经典作品中去发现密集或萧疏等不同风格,是如何去衬托表现主题的。通过艺术作品去体悟和寻找一种协调而又有构成理念的秩序美、形式美,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与变通能力,构造简约而理想的视觉艺术形态。
2 美术学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提升措施
2.1 对版画的学习和借鉴
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概括和提炼自然物象,巧妙运用凹凸与“留黑”手法,对所刻画的对象做以特殊处理和制作,以及材质媒介本身痕迹的存留,呈现出稚拙、朴茂、单纯、明快的审美特征。黑白木刻版画色彩对比更为明快而强烈,在静与动、变化与规矩等的矛盾与和谐中,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版画语言本身就具备平面化的特征,在处理形式上也比较严整,适合学生特别是刚开始接触平面构成的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考,在艺术语言上容易提炼出合理、有序的构成要素来,领悟平面构成的视觉艺术形式。
另外,版画又具有装饰性,因其高度的概括对象和富有张力的构图,造型夸张,甚至变形,赋予自然美以意象化、理想化,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美,再加上富有装饰意味的象征性色彩,以及木板上所呈现出的毛糙、深浅、班驳、脆裂、块面等天然的纹理,更突出理性与情感相融合的艺术美和肌理效果。将版画这些特征加以发挥和利用,正是平面构成学习与创意的有效的途径,并通过对点、线、面元素的提取与组合,应用到构成的框架中去,创作出新的视觉效果,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中艺术形象的概括与组织、构成与和谐、运用与对比等能力。
2.2 对油画的借鉴和发挥
油画艺术有着自身的特色、表现形式和技法。对于美术学学生来说,能够从油画入手,提炼平面化的语言,深刻分析构成的要素,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当今美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油画的种类不同,其技法、风格也有差别,如古典主义油画重视画面的整体效果,注重利用光影、色彩来体现空间感;巴洛克艺术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色彩、明暗、光影对比、朦胧造型等表现手法上,以光线、心理、写实、幻觉为特色,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印象派绘画在光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注重光影艺术,探索色彩的美;野兽派绘画追求自由,他们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造型设计来实现色彩的解放,注重画面的整体与和谐,且善于运用纯度较高的色彩进行拼接,制造动人的画面效果。如画家杜飞、马蒂斯、马尔凯等人;而立体派则是强调从物体的形态中解放出来,试图通过几何学将物体的各个面、各个形态组合起来,模拟视觉的真实性进行拼接,从而构造出“完整”的物体。但无论哪种画派,其表现手法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正是绘画构图的要领,也可以说是构成画面整体语言的骨架,是画面形式美的重要构成形式,也是画家情感的载体。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善于在点、线、面的有效组合与运用中带来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力。
2.2.1 油画中的点 点是油画中常用到的元素,比如莫奈的油画中运用点彩来表现阳光;修拉的作品纯以点来绘制;梵高用点来表现星空等。点最简洁,但表现形式最丰富。点又有大点小点、长点短点之分,具有丰富、活泼、生动布局的特性,它通过大小、形状、动态、强弱、位置等的变化,构成具有一定韵律美的组合形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点的特性进行提炼和概括,做到疏密有序、主次有别、大小分布,领会点在平面构成语言中的视觉效应,并应用于专业实践中。
2.2.2 油画中的线 线是绘画反映自然形态最常用、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点不间断运动的结果,富有较强的表现力。油画通过线对物象形态进行描绘,达到概括、组织的效果,而油画中线的色彩、虚实、曲直变化等的运用,对画面的整体效果也构成一定影响,它们能直接地、概括地描绘对象的形态特征和结构,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如吴冠中的作品中的线条(见图1),无论粗细还是疏密,都作了精心的设计,他利用线条律动的美,以及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安排,将自己的情感和心性体验简约而又明朗地融入于自然景物中,具有强烈的构成体现和形式美感。
图1 吴冠中油画风景
图2 吴冠中《江南水乡》
2.2.3 油画中的面 面在油画语言中相当于绘画作品的整体效果,或是一个块面,或是由点、线构成的块面。面在空间上占有的分量最多,因而视觉上也比点、线明确而实在,面有可分为几何形、偶然形、不规则形等,无论面的造型是规则还是不规则,它都有很强烈的形式感,并有着一定的构图结构、轮廓和协调性,能够增强画面的明暗、色彩对比和空间层次,从整体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体验。
总的来说,点、线、面合理有序地安排,主次分明,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构成效果。作为美术学的构成教学,对油画中点、线、面的学习和应用,更能促进学生对美术创作整体与局部、对比与和谐等的认识与处理。
2.2.4 色彩 油画最为突出的特色便是对色彩的发挥和表现,能有效的表达心理情感,给予人们视觉首要的冲击力,也是绘画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不同的色彩又有着强烈的象征作用,如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积极等,是典型的暖色系;黄色象征光明、希望、高贵等,亦属于暖色系。不同色彩的象征性,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而颜色中还涉及到明度变化,明度较高的颜色给人轻飘、亮丽的感觉,明度低的颜色给人以沉静和厚重感。因此,色彩的特性和作用,也成为画面重要的构成要素。
古典主义油画,画家利用光线作用,塑造的是三维空间,追求强烈的体积感和三维幻象;而平面化的油画则颠覆了古典主义三维立体形式的真实客观描摹,更多地以形式化、平面化的理性语言进行表达,使得画面更为纯化、直接、概括和归整,以另一中风格传递着画家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抒发艺术的意象与审美价值,是当代绘画着力挖掘和发挥的创作途径。因此,通过对油画构成因素的学习与借鉴、探索与体悟,对于促进美术学学生对构成的理解与运用,是较为直观易懂地领悟渠道。
2.3 从中国画中获取构成要素
中国画讲究意境,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审美观下,图像的表现形式多以“散点透视”为原理,不求物象的写实,注重神韵的表达,加上其特有的笔墨技巧和对点、线、面及色彩的灵活运用和渲染,使得中国画的图像在表现形式上带有了独特的意象性和抽象性元素。中国画章法中常常会涉及到点、线、面的处理和表现手法,尤其是线与点,通过远近虚实、结构和长短对比、以及量的叠加等,进行分解或组合。因此,美术学平面构成的学习应该熟悉和掌握中国画中的构成元素与构成规律,以更有效的学习构图知识并应用于绘画创作实践中。
2.3.1 中国画中的点元素 黄宾虹曾说:“积点可以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以千变万化,如播种子,生长成果,作画也如此,故落点宜慎用,画点宜活,活儿不宜板”[2]11。历代画家对点的的运用更是别开生面,如范宽的雨点皴,如雨落般,聚点成面而浑厚;米家山水通过浓淡、轻重有变的横笔点,形成水墨晕章的效果;龚贤的直笔点画出了郁郁葱葱的山石草木;黄宾虹的宿墨点,表现了他的华姿秀美的水墨云山;而吴冠中的作品更善于提炼和强化点、线、面元素,章法别致,构思独特而新颖。如(图2《)江南水乡》,以不同大小和浓淡变化的点,错落有序地作于画面上,使得白墙、黑瓦和门窗之间有了强烈的构成提炼,在富有韵律感的形式美中,使观者充分感受到了点的灵活性、独特性和新鲜感。
2.3.2 中国画中的线特性 线是中国绘画最为典型的形式表现要素,“以线造型”更是中国画重要的表达方式,积淀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画中的“线”即使不用色彩,仅以墨线也能传递多样性的美,如有遒劲有力、雄健奔放的粗线,有行云流水、春蚕吐丝般的细线,有紧劲连绵的长线,也有浑厚洒脱的短线等,皆能将物象的质感十分形象地表达出来。此外,线还有方向性,中国画中的张力其实便是来自线的视觉导向,如垂直线有庄重、上升之感;水平线有平静、安宁之感;斜线有运动、速度之感;曲线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等等。这些线的体现不仅表现了视觉形象的造型和空间感,同时也表现了所描绘的物象的精神和质感,并融合了画家主观情意和笔力,体现着格调和美感。如陆俨少的作品《峡江水》,画面以长短不一的线,刚柔相济,顿挫有力,穿插变化地贯穿于峡江两岸,画面生动,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将两岸风景的浩渺之势与苍翠描绘得淋漓尽致。又如何二民的《锦绣家园》(见图3),是以线的密集与疏朗对比、高低变化,纵向展开,错落有致地表现了古瓦、村落的面貌。
图3 何二民《锦绣家园》
2.3.3 中国画中的面“面”的形态和式样有很多种,一大块是面,不规则的小团块形状也是面,而线的集合与点的扩张也能形成面。中国画中的面也是非常出彩的,由点、线集合或块面分割,再加上中国画构图与意向布局的灵活性,点、线、面被巧妙的组合和应用,有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如当代画家田黎明的作品,其多以阳光、空气、水为表现的主体,画面往往是以一块又一块大小不一的面来构成的,人物衣着及背景的表现是在面的大与小、黑与灰、实与虚对比中相互穿插,在光与影的变幻和笼罩中,呈现块面分割。而这些分割又处处体现着中国的哲学观,如老子所言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几个简单的颜色块,极淡的墨和极淡的彩浑然一体,在阴阳虚实中相生相济,开合聚散分明,画面给人以从容、透明、轻盈、恬淡、静谧、简单雅致的感觉。
此外,中国画最为特别的面的表现形式,还涉及到“留白”。“留白”是把图像画面中的一部分融入到整个构图中,但又没有元素组织被填充,是以纸的原色为语言,作为中国画虚实处理的一种方法。中国画中的这种“留白”不会使得图像空虚,反而传递了“象外之意”的景象和联想,体会到更为深刻的意境。如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在整体的黑与白中形成对比,更映衬出山涧急流中的几只黑蝌蚪,突出主体,并把蛙声、山泉、诗意融为一体,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素养、天才和文人的气质。
近现代的中国画作品构图中,已融合了部分构成意识,特别是近年来的人物画创作对平面构成的渗透,更加有力地提升了画面的秩序感和趣味性,活跃了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更为宽泛的表现空间与视觉形式。而构图又是由构思到画面实现的第一步,探求的是画面结构及表现规律。因此,让学生从中国画构图中去认识点、线、面的表现力,领悟构成的原理和法则,不仅能使学生领悟平面构成要素,同时还能够提升和拓展构成教学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和发挥。
2.4 对其他画种的借鉴
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艺术运用的元素和基础,除版画、油画、国画外,漆画、装饰画、综合材料绘画、民间画等也同样是平面构成教学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途径,从中去领略构成要素与组合规律。如漆画以发挥材料特性为艺术语言,除以天然大漆为主外,又附加运用金、银、铜、铝、蛋壳、石沙、木片等材料,通过一定的绘画语汇,使画面中肌理效果、线条的浓淡粗细变化以及光线、色调、空间关系等视觉要素,得到合理的安排。在点、线、面的对比与协调中,或写实、或装饰、或抽象的塑造画面艺术形象,呈现出内涵丰富、华美精致、光怪陆离地多样的画面效果。而装饰画中的构图十分讲究容量与因素、疏密与结构、平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主次关系等内涵,时不时也运用着不同的构成类型,如重复型的构图、对称型的构图、均衡型的构图、重叠构图、打散构成构图、渐次型的构图等,更突出主题形象和意境美,具有更强的图像化意识,这些都是美术学平面构成学习和领悟的重要内容。
因此,挖掘不同画种与材料特质,并寻求与之相关的审美趣味,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点、线、面元素是如何被应用于绘画作品中的,并培养学生在象形、概括以及夸张、变形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对构成要素的理解和运用。
3 结语
平面化艺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在现代绘画发展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平面化语言以新的形式和力量,在当今社会中引起了创新意识的共鸣,拓展了多样化的新的思维模式,并且赋予了艺术表现形式广阔而自由的发展空间。其次,平面化的创作风格往往不拘泥于客观现实物象的形态,可以根据画家主观思想和审美意趣进行自由组合和安排,使得画面更蕴含了趣味性、观念性和轻松感等特征,更加顺应人性的需求,符合时代前进发展的要求。因此,平面形态语言的构成不仅仅是设计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美术学专业研究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形式美在二维空间中表现的规律、法则和构成原理。因此,重视构成教学,重视专业特殊性,了解构成理念在各种艺术语言的运用和组织方式,研究画面形象的“经营位置”,懂得构成法则与规律,才是美术学专业构成教学积极有效的路径。此外,学生通过对绘画形式美法则、构成规律等的认识和提高,进一步促进对“半抽象性”、趣味性、观念性艺术语言的了解,并将这一重要美学特性应用于今后的绘画创作中,从而在创新机制的框架内,以全新化、独特化、现代化发展为准则,赋予艺术创作以积极向上的审美理念和创作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