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池州学院为例

2019-05-08荣慧芳纪凯婷陈兵丽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应用型

荣慧芳 ,纪凯婷,韩 雪,陈兵丽,朱 莉

(1.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000;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近年来,随着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人才的新要求,促使现代高等教育逐渐改变以往以完整性、严密性作为学科发展第一标准,开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育部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依据各学科对实践教学的不同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提升其内涵、夯实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破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下大力气探索一条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8年3月国家正式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将“离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归入新设立的自然资源部。这一转变将对城乡规划学科与行业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将是城乡规划相关专业未来的目标转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拆分而来[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吴平[3]、陈昆仑等[4]、吴亚琦等[5]、赵映慧等[6]探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既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又要改革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工科规划”相比,“理科规划”专业开设时间短,学科背景各异,实践教学尚未形成体系,规划技能弱成为学生就业的瓶颈。因此,针对学科背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该专业建设过程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池州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学校“一院一特”重点建设专业,如何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明晰专业定位、塑造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池州学院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模式实施途径等内容,以期为同类院校城乡规划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新需求

1.1 城乡规划行业新特点

1.1.1 新一轮规划编制高潮即将到来 2018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领导机构正式成立,标志着机构改革正式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由土地财政为主导转向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发展模式,中国城镇化进程有土地城镇化迈向“人的城镇化”阶段。随着领导机构的成立和启动运转,下一步对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的全面普查会短时间内提上日程,加之土地“三调”即将开展,住建系统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新一轮规划编制高潮即将到来。

1.1.2 规划体系更清晰,规划类型更多元 未来传统的规划类型会逐渐减少,将逐步形成“空间规划+行业专项规划+新类型规划”的规划体系。以往不同类型规划间矛盾的核心是空间边界和事权的重叠和模糊,而未来空间规划作为特定空间内唯一的上位规划,统领一切类型规划,划定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边界,其他类型的规划在各自所属空间范围内进一步深化细化和项目落实。同时,未来在开展空间规划和各行业专项规划的过程中会需要一系列新类型规划,如战略咨询、概念规划、政策研究、项目策划等,或者基于某项新问题、新目标、新事物、新政策所衍生出的新项目规划,如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等,尤其是城市步入“存量时代”之后,面向解决旧城更新、园区升级、新区激活等城市运营治理层面的咨询性、研究性、实操性项目将会逐步增多。

1.1.3 城乡规划行业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城市、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居住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和建筑的空间形态也朝着更加多元、丰富的方向发展。发展必然需要规划引领,规划行业人才需要旺盛。另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为未来的规划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1.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2.1 知识更新迭代加速,开放创新是关键 宏观来看,机构改革之后,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会有相应的修改,各类规划融合趋势更加明显。既有的编制思路、技术方法、规划理念、内容要求,甚至成果组成和表现形式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现有的思维认知、编制套路和知识体系都已然无法适从,需要新的探索。加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加速,这些都要求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及时进行更新换代,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2.2 一专多能,构建复合型专业技能是趋势 规划行业一方面在向公共政策工具回归,另一方面规划行业间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单纯的画图表现已然脱离规划自身的根本属性,无法适应未来复杂多样的需求。城乡规划者除了掌握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加强政策研究、产业、国土、生态、金融、运营、社会治理等多元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以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为目标,构建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

2 面对人才培养新需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再加上其特殊的学科背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尚未转变,实践教学地位有待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多设置在地矿类院系,属于地理学背景下的“理科规划”,对实践教学一直重视不够。(2)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模式有待革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虽然属于新建专业,但其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大多由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沿袭而来,改革创新不足,导致学生应用能力无法适应岗位要求。(3)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门新开设专业,以教学与实践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为主,而实践教学急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建立。(4)校外实习基地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依赖于实验室。由于专业建设基础薄弱,专业知名度不高,制约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仅有的一些的实习基地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演示阶段。(5)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现有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与实践教学特点不符。综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办学定位及专业建设基础不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因校制宜”。池州学院地处皖南地区,2007年升本,属新建地方应用型院校,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地理学背景下的“理科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发挥地理学的学科优势,改进“理科规划”培养的不足之处,构建符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3.1.1 贯穿全过程原则 低年级开设基础实验课,重点培养基本实验技能;中、高年级开展专业实验课、竞技实训,毕业设计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基础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3.1.2 职业导向原则 实践教学目标坚持精准化的职业定位,突出专业特长、能力特长。进而,将实践教学方案由“知识输入导向”转向“能力输出导向”,围绕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依据学生预期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反向设计实践教学方案。

3.1.3 合作开放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应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城乡规划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可弥补校内实习场地的不足,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加强与规划、土地管理等当地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的联系,开拓一批相对稳定校外实践基地,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

3.1.4 鼓励创新原则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创新竞赛活动,促进个性发展[7]。把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暑期实践、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2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与内容

图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基础,以强化基础,突出技能,重视创新为培养目标,构建模式为“二一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图1)。第一、二学年集中安排基础课程实践,第三学年进行短期集中实践(包括校外实习,横向课题,科技竞赛等),第四学年开展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链。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层次开展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专业层次安排专业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竞技层次开展横向课题、专业竞赛等专项实践,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综合层次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开展毕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各层次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体现了实践内容深度及实践技能水平的递进。

3.3 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管理

根据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的不同,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专业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内容见表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教研室设立专业教学督导组,由专业教学督导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和检查,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督导有机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有序高效的开展。

表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实践内容及教学形式

3.4 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要求,结合城乡规划行业新特点,教研室负责人制定特色专业质量标准,专业教师制定实践类课程质量标准,由学院专业教学委员会审核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领导听课制度、督导组听课制度等具体管理办法;重视课内实践、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形成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研室负责人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学校评估专家-学院教学督导组-学生评教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构建。

4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措施

4.1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8]。地方本科院校应从所在地域和自身校情出发,积极打造产学合作开放系统,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学校单一主体向需求导向的校企双主体转变。

4.2 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9]。学院应设立开放基金,开放实践教学实验室,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及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益。实验室开放采用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开放形式可分为教学实验型、横向课题型、社会实践型、科技竞赛型等。

4.3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相对于其他专业,应用型专业的实践课时量比重较大,对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要求更高。针对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尽可能地多创造步入社会的机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实践项目,更多地接触实际问题,较早地与今后工作内容接轨。既有利于专业教师根据社会对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和就业率的提高。

4.4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教研室应拟定教师进修培训方案及相应的激励办法,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双能素质。其次支持青年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项目合作及课题研究,有机会地将一批专业教师选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为实践教学储备经验。另外,可采用兼职和聘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同行专业担任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逐步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5 改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过于强调自我评价,应不断改进、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并由过程评价、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变为结果评价、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10]。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更应注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积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建立学生满意,社会需要的实践教学模式。

5 结语

本文基于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人文地理专业人才需求新特点,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池州学院为例,结合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对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今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1)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陈旧,校外实习基地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2)实践教学是实现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相应的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也应有准确的与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定位与目标。(3)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努力、教师责任以及制度完善,并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能够达到理想状态,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渐进形成的过程。因此不论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优化还是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是其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源动力。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