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2019-05-08张琳君
张琳君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襄阳441000)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脑卒中不仅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损害,同时造成精神心理上的损害,卒中后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症状[1]。脑卒中后抑郁(PSD)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的康复[2]。本文将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表1 PSD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118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3.3±2.4)岁。
1.2 研究方法 自制脑卒中后抑郁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及疾病情况(疾病类型、病程、合并基础性疾病)进行调查。
1.3 抑郁诊断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SDS评分>41分可诊断为抑郁,SDS评分越高说明抑郁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D发生情况 118例脑卒中患者中,48例患者发生PSD,PSD发生率为40.68%。
2.2 相关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男性、离异或丧偶、月收入<2000元、病程≥1年、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的PSD发生率较高,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病程及合并基础性疾病与PSD的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年龄以及疾病类型与PSD的发生无显著性关系(P>0.05)。
3 护理方法
3.1 加强基础护理 卒中后应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科学评价,遵医嘱合理使用各项药物,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积极预防和处理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3.2 康复训练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缓解,护理人员应科学指导患者进行卒中后的康复训练,包括足趾训练、膝关节伸展运动、髋关节内收外旋以及上肢关节运动[3]。同时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合理摆放,并进行直角托角夹等体位护理。
3.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针对每位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性格特征、疾病特征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重点向患者介绍不良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不利影响[4]。鼓励患者诉说心理问题,并指导患者如何放松心情,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心,解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重视家庭及社会支持,要求患者家属及朋友多与患者交流沟通,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护理,安慰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感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血供下降,单胺类神经递质会出现异常,神经功能受损,因此会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抑郁症状[5]。PSD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因素较多,不仅包括生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及患者个人因素,针对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病程及合并基础性疾病与PSD的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这与万向军[6]研究结果一致。高龄患者会觉得来自家庭的关爱减少,社会认可度降低,离异、丧偶患者在心理上会觉得缺少关爱和扶持,会感到孤独无助,因此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风险较高,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患者生活压力较大,加之疾病的费用负担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引起抑郁症状[7]。对于病程较长以及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而言,生理上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又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护理过程中应针对PSD发生的相关因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家庭与社会支持,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抑郁症状[8]。运动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躯体功能,还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非损伤区的功能代偿,改善抑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