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抱抱青春期的孩子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
2019-05-08青县树人学校马识宇
青县树人学校 马识宇
同龄的姐姐推荐,《狗十三》这部电影应该带着爸妈一同去看,电影里讲的是许多“中国式”家庭正在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
影片中不似片名这样让人联想到“愤怒”,真正一路看下来会发现并没有大善大恶,甚至大喜大悲的冲突剧情也没有。但是奇怪的地方就在于,似乎观众都能感同身受到迷茫、困惑和挣扎。李玩拒绝喝牛奶,执着地找寻狗狗“爱因斯坦”,又放弃与“爱因斯坦”的相认,李玩想要什么?不是玩具,也不是狗,是亲人的关注、尊重和陪伴。
一句“我打你是为了你好”展示出成年人习惯用武力宣告主权,以李玩爸爸为代表的家长从没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作为自己生活的“怂者”,孩子沦为一个可以随时发泄自身情绪的出口,用来排解自己的痛苦。
李玩爸爸听着《再回首》痛哭,知道自己不是好爸爸,但是他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他也是在生活的压抑下被驯服的狗狗“爱因斯坦”。
我想能被这部电影触动的,大多是还没“真正长大”的孩子。也许有“成熟”的观众看完影片会说李玩不懂感恩,要学会知足。
所谓的“成长”有多可怕?“长大”后的李玩,学会了大口吞下自己从小不爱喝的牛奶,学会了为了升学认真学习英语,学会了在家宴外围看着大家围着弟弟,甚至在先后失去两只“爱因斯坦”之后,强迫自己吃下饭桌上的狗肉,然后得体地“谢谢叔叔”。是的,就这样我们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身边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也许会比李玩更“惨”些,面对来自家庭的这种隐性暴力,李玩至少抗争过、发泄过,而在“要懂事”的告诫里,大多数的“13岁”在沉默、压抑中浑浑噩噩地度过,青春啊无悔却有泪。影片默默地展现了青春的残酷之外,更多引发关注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
怀着对影片的共鸣,要考虑自己能做什么。家有小儿初长成,身为母亲也是教育工作者,经历了N多教育故事,想对家长更是对自己说,青春是一趟单程列车,成长是一场冒险。多抱抱青春期的孩子,用爱和理解支撑他们迎接长大这一天的到来。
因为,成长过程中常有爱、理解和支持,或者常与沮丧、痛苦和孤独相伴,孩子会长成不一样的人。
非暴力沟通。要懂得在表达愤怒失望之前,好好沟通。为子女“打样”,有话好好讲。使小性子固然一时爽,可是问题还在那里,解决问题和发脾气无关。
教育孩子爱自己。李玩选择通过酗烟纵情纵欲发泄不满……要告诉他们:所有通过伤害自己来获得“愉悦”的事情,一定要谨慎对待。没有比爱自己更重要的事了。
宽容孩子。家应该是最宽容、最讲情的地方,要让孩子可以放心地爱,大声地哭,可以犯错,更可以认错。父母双亲,请对那个只能抱紧你的弱小灵魂,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