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上海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持续性
2019-05-08辛冠男上海大学
文/辛冠男,上海大学
1 现状
当下新的一轮以网络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逐渐形成,全球化经济状况下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了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了各个国家实力竞争的重要支点,而作为科创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上海由于资源、环境、人口和老龄化等因素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必定要走低成本资源要素的途径,完全依赖于投资和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科创驱动发展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将上海构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的途中,少不了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新鲜血液。吴迪在2015年对上海科创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中指出,2012年我国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据了99%的比例,而全国65%的发明专利都来自于中小型企业,并占据了75%的企业创新,覆盖了80%以上的新产品研发,中小企业已然成为了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正是这些科创型中小企业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活力源泉。就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普遍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公司规模较小,可用作抵押的资产少,信用信息尚不健全,这些局限性导致了中小企业信贷要求往往得不到满足,民间融资手段便成为中小企业迫不得已选择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的毛利润约为10%~12%,而融资成本约为9%左右,狭小的利润空间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数据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寿命普遍偏短,仅为2.5年,企业工作成员平均仅有13人,发展状况堪忧,而目前上海的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企业业绩与科研成果也和国内外部分先进地区有显著差距。
上海地区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有32家,其中4家企业的每股收益从2015年至今总体势头趋于平缓,无增长趋势,而23家企业总体则呈下降趋势,创业板的企业有44家, 其中9家企业的每股收益从2015年至今总体势头趋于平缓,无增长趋势,而18家企业的每股收益从2015年至今总体则呈下降趋势,这些企业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 面临的问题
上海科创型中小企业近年来在可持续性发展上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1 孵化形式仍落后,“蹒跚起步”需指引
研究表明,上海针对科创型中小企业的初创阶段孵化扶持形式还无法精确地匹配企业的切实需求。目前,上海企业孵化器功效和作用非常有限,与发达国家的一些成熟模式对比,上海目前的企业孵化器大部分都还在初级阶段,模式大多以提供“办公场所+基础服务”为主,具体内容包括物业管理、行政服务、商业与部分投融资咨询,但企业发展的最初时期急需的是招揽人才构建团队、确定企业发展方向与产品类型、进入市场并逐步提升占有率等,这与目前上海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可能使其无法最大程度地助力企业度过初创阶段。
基于何卫平在2008年对美、欧、日的企业孵化器模式的介绍,再结合近年来国外先进企业孵化器模式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国外先进企业孵化器模式与特点对比如表1。
表1 国外先进企业孵化器模式与特点简要对比
2.2 管理制度显陈旧,“束手束脚”难发展
上海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在当前看来还有待简化优化。一是前置审核模式缺陷较多。科创型中小企业时而会有创造性乃至颠覆性的创新方案或技术,跨界合作的特性逐渐显露,但这却与目前已有的一些审核规定无法兼容,在当前的审核模式之下,对待全新的或不熟悉的技术领域,审核标准都倾向于“保守求稳”的筛选模式,缺乏积极主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二是科技评价的评审机制需要更新,在涉及高新领域技术认定、高专项目方案审核等环节中,缺乏将同领域权威、国内外专家、投资方等融入到评审环节中的成熟体系,体制内因循守旧的思想依然严重,这导致一批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甚至颠覆性的创新成果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这也将严重打击企业与企业家追求创新的积极性。
2.3 企业补贴“锦上花”,资金使用缺优化,
首先,政府扶持补贴的“雪中送炭”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而往往是“锦上添花”。再者,政府补贴的运用方式,也有待优化规范。目前各区县和政府部门都设置了各种类别的扶持补贴项目,在信息不对称和缺少有效的监管评估制度的情况下,催生出一些用特殊手段帮助企业获取政府补贴的中介机构,他们以分成或者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形式吸引科创型中小企业,导致这些企业过度依赖扶持补贴而忽视了自身科研和经营方面竞争能力的提高。
2.4 税收优惠待改进,“负重前行”劲不足
对比国外典型创新型国家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仍存在激励方式单一,优惠对象与环节设置不合理,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欠缺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国内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对比分析及效果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中小型创新企业所享受的所得税优惠较之大型企业明显较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较弱,在较少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面前,中小型企业发展形势体现出明显后劲不足的现象。
3 分析与建议
3.1 分析
上海的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科技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下表中以深圳作为参考对象,对比上海与深圳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
表2 2014年上海与深圳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对比
上海的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数量位于国内前列,仅略少于深圳位居次席,但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占比和其增长趋势上看,上海却远低于深圳,而且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个现象反映了上海的科技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脱节的问题,科技研究无法高效率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在企业技术创新驱动方面还有着一些困难。
创新驱动力是创新的核心问题。创新驱动是指创新主体受到来自于主体内部或外部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从而使创新主体产生创新的趋势和要求的活动。创新驱动的产生有着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下面从技术、市场和政策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3.1.1 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的创新,往往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科学实验室中的创新发现,到企业生产制造环节中的技术提升,并最终让使新产品面向市场大众。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源于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研发的投入越多,产生的新产品也相应的增多,所以说技术的创新是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诞生所驱动的。
3.1.2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创新驱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强调了市场需求方的重要性,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过这样的政策,通过增加政府采购来刺激和推动企业技术的创新,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技术的创新能够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产生。将市场的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通过技术创新的产生创造出对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一定层面上,相比于科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更能推动企业创新。
3.1.3 政策因素
政府在面对市场调控失衡的情形下,应当颁布一些扶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包括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通过直接的资金资助或者间接的商业化技术转移等有效手段,在支持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在一些倡导科学创新、工业先进的发达国家中,政府更加青睐于直接地资助科技企业,通过扶持这些高科技企业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的驱动。
3.2 建议
3.2.1 构建最优化企业创新途径
从宏观上看,众多企业创新途径并不唯一。构建自上而下的纵向创新途径,在其过程中能够与国家战略发展意图高度贴合,将研发的重心放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上。而齐头并进的横向创新途径,则是基于企业创新主体对市场需求方切实需求的选择和考虑,并在各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其发展的重心将会偏向于应用型、实际型的研究方向。合理地利用和组合这种创新发展途径上的差异,可以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优化地选择创新途径,并使得其协同效应最大化。
3.2.2 重视科技中介组织的能力
在构建创新途径网络过程中,有一些中小型企业容易被边缘化,难以成为创新途径网络中的一员。这时便需要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能力,将边缘化的企业与创新途径网络中其他创新主体连接起来,使其融入创新途径网络中,并获取所需的资源,从而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3.2.3 调动资本和市场的协同效应
完善信贷支持方式,鼓励银行完善合同贷款、无抵押贷款等方式,并引入创投、风投专业人士共同构建风险识别和把控机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构建动态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缩短标准和规范的调整周期,及时纳入最新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化进程,积极接轨国际,提高部分领域的标准,为新兴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创造空间消除规模和所有制歧视,破除不合理的市场进入门槛,给予中小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呵护自主创新产品,切实落实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等政策,鼓励自主创新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1]吴迪,陈荣,孙济庆等.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4):26-30.
[2]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J].中国对外贸易, 2012(7):19-19.
[3]CHINA HRKEY. 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R]. 2012.
[4]何卫平.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