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油催化裂化十二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

2019-05-07王智峰欧阳福生侯凯军阳斯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年5期
关键词:催化裂化烯烃产率

汪 伟,王智峰,欧阳福生,李 盾,侯凯军,阳斯拯

(1.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加工研究所,上海 200237;2.中国石油重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优质原油产量逐渐减少,原油整体呈现出重质化及劣质化的趋势,炼油行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重质油的加工[1]。因此我国必须长期重视和发展重油催化裂化(RFCC)工艺,建立适合我国RFCC工艺特点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实现重油高效转化、增产轻质油和低碳烯烃,同时对指导工艺过程的模拟优化、催化剂的改性、工业反应器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结合不同的FCC工艺,采用集总的方法对该工艺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的集总动力学模型[2-6],这些模型在指导反应过程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工作以引进Grace Divison公司的Davison Circulating Riser(DCR)试验装置数据为基础,进行RFCC工艺过程的12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1 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1 集总模型划分

集总划分采用烃族组成与馏程相结合的方式,将反应体系划分为5层:原料油、柴油、汽油、裂化气、焦炭。

将原料油划分为饱和分(HS)、芳香分(HA)、(胶质+沥青质)(HR)3个集总;在大多数集总模型研究中对催化裂化柴油不作进一步划分,故将柴油(DIESEL)单独作为1个集总;清洁汽油要求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汽油中烯烃含量的降低会造成辛烷值的损失,而芳烃是汽油中高辛烷值的组分,因此将汽油划分为汽油饱和烃(GS)、汽油烯烃(GO)、汽油芳烃(GA)3个集总;低碳烯烃(丙烯和丁烯)也是催化裂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将裂化气划分为干气(DGAS)、丙烯(LO3)、丁烯(LO4)和液化气中的烷烃(LPGD)4个集总;焦炭(COKE)作为RFCC反应的最终缩合产物,还对催化剂活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故将焦炭(COKE)单独作为1个集总。这样整个反应体系就被划分为12个集总。

1.2 集总反应网络建立

集总模型中的各组分实际都是复杂的混合物,各组分之间进行的反应包括裂解、芳构化、环化、氢转移、缩合生焦等,这些反应是平行顺序反应。 柴油和汽油既是RFCC的主要产物,也是中间产物,可以继续反应生成气体和焦炭。汽油中的饱和烃和烯烃可互相转化,但组分中的芳烃结构较稳定,由此可以忽略汽油芳烃生成饱和烃和烯烃的反应。不考虑裂化气组分的进一步裂化。因此本研究的集总反应网络包含了54条反应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RFCC 12集总动力学模型反应网络

1.3 模型动力学方程建立

根据催化裂化反应规律对模型进行合理的简化,做了以下假定:①除汽油组分中的饱和烃与烯烃之间为一级可逆反应外,其余反应均为一级不可逆反应;②模型中所有的反应均在相同的酸性活性中心上进行;③原料重油的各组分间遵循互不作用规律;④质点内扩散可忽略不计,反应为理想无返混的活塞流反应。

由连续性方程和反应速率方程推导得出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1)

1.4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2 模型的计算与验证

2.1 动力学试验数据

本研究的试验数据是在Davison Circulating Riser(DCR)评价装置上得到的,由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提供。原料油性质见表1,裂化催化剂采用的是多产低碳烯烃平衡催化剂,试验条件和产物分布分别见表2和表3。

表1 原料油性质

表2 试验条件

表3 产物分布

2.2 动力学参数求解

选取表3中Set 1~Set 5的数据作为模型计算的基础数据,动力学参数求解结果见表4。

表4 重油催化裂化12集总模型动力学参数

2.3 模型验证

为了验证模型参数的可靠性,采用表3中Set6的数据(实测值)来验证各产物产率的模型预测值,结果见表5。

表5 各产物产率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

从表5可知,模型对汽油、柴油、丙烯、丁烯等主要产品产率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其中干气的相对误差略有偏高,但其产率低且不是RFCC过程的目标产物,对模型的影响较小。所以求解出的动力学参数是比较可靠的,说明本研究的集总划分和12集总反应网络是合理的。

3 模型预测性能的考察

RFCC工艺中,诸多因素会影响产物分布。在此选取反应温度、剂油比2个重要变量来考察所建立的12集总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在反应温度为770~820 K、反应压力为175 kPa、反应时间为3 s、剂油质量比为9.2的条件下,模型对主要产物产率的预测结果见图2和图3。

图2 反应温度对柴油和汽油收率的影响■—DIESEL; ●—GS; ▲—GO; 图4同

图3 反应温度对低碳烯烃和焦炭产率的影响■—LO3; ●—LO4; ▲—COKE; 图5同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汽油芳烃(GA)的收率一直在增加,这是由于芳构化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生成芳烃;而柴油、汽油饱和烃(GS)和汽油烯烃(GO)的收率下降,这是由于反应温度升高,不仅催化裂化反应加快,热裂化反应也更加显著,促使中间产物进一步裂化为小分子。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低碳烯烃和焦炭的产率升高,因为温度升高会促进大分子裂化成小分子,产物的变化趋势与催化裂化反应规律相吻合。

3.2 剂油比的影响

对于RFCC工艺来说,当催化剂循环量增大时,原料与催化剂活性中心接触的机会增多,使得总体反应速率加快,但剂油比过大,反应深度提高,使得生焦量增大,主要产品的收率下降。在剂油质量比为6~11、反应温度为807 K、反应时间为3 s、反应压力为175 kPa的条件下,模型对主要产物的预测结果见图4、图5。

图4 剂油比对柴油和汽油收率的影响

图5 剂油比对低碳烯烃和焦炭产率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剂油比的增大,除了汽油芳烃收率升高外,其他组分的收率都呈现下降趋势。因为剂油比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柴油和汽油饱和烃的裂化速率加快,作为中间产物的汽油烯烃不仅容易进一步发生裂化反应,而且提高剂油比有利于烯烃的氢转移反应生成饱和烃和芳烃,使得汽油中烯烃含量下降、芳烃含量增加。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剂油比的增大,低碳烯烃和焦炭的产率增加,正是由反应深度提高所致。

3.3 温度和剂油比的综合影响

实际过程中,反应温度和剂油比会相互影响。为此将反应温度和剂油比组合来考察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770~830 K、剂油质量比为6~11、反应时间为3 s、反应压力为175 kPa的条件下,模型对主要产物的预测结果见图6~图9。图中红色越深,表示产物收率越高。

图6 温度和剂油比对柴油收率的影响

图7 温度和剂油比对汽油收率的影响

图8 温度和剂油比对低碳烯烃收率的影响

图9 温度和剂油比对焦炭产率的影响

从图6~图9可以看出:在反应温度为770~780 K、剂油质量比为7~8时,柴油的收率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反应温度为780 K左右、剂油质量比为9~10时,汽油收率会达到较高的水平,此时对应的低碳烯烃收率不高,焦炭产率较低;反应温度越高、剂油比越大,低碳烯烃和焦炭的产率也越大。这是因为高温和大剂油比都会促使中间产物进一步裂化为小分子,也会加大缩合生焦反应的发生,导致低碳烯烃和焦炭产率提高,这符合催化裂化反应规律。也就是说,利用所建立的集总模型可以对催化裂化过程的产物分布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装置效益的最大化。

4 结 论

(1)根据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特点,将原料划分为饱和分(HS)、芳香分(HA)、(胶质+沥青质)(HR)3个集总,将产物划分为柴油(DIESEL)、汽油饱和烃(GS)、汽油烯烃(GO)、汽油芳烃(GA)、干气(DGAS)、丙烯(LO3)、丁烯(LO4)、液化气中的烷烃(LPGD)以及焦炭(COKE)9个集总,由此建立了重油催化裂化12集总反应网络。

(2)利用DCR装置的小型试验数据求取了模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并用小型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动力学参数的可靠性。

(3)所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小型试验装置的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而且符合催化裂化反应规律,可用于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

猜你喜欢

催化裂化烯烃产率
催化裂化再生器壳体关键制造技术
污水厂污泥产率随季节变化研究
CeCl3和CeO2对松木屑的催化热解作用研究
催化裂化汽油重馏分中烯烃结构及其加氢性能对重汽油馏分辛烷值的影响
原煤深度解离分步释放浮选试验研究
新一代烯烃催化裂解技术实现工业转化
甲醇制烯烃分离流程现状及发展
提高催化裂化C4和C5/C6馏分价值的新工艺
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改造后的运行优化
我国甲醇制烯烃项目投资增长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