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后并发乳糜胸、乳糜腹一例
2019-05-07李文坤吴静宿慧刘揆亮王沧海
李文坤 吴静 宿慧 刘揆亮 王沧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38
【提要】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消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除胰腺自身炎症外,常累及胰周及其他器官、系统。SAP并发乳糜胸、乳糜腹者临床较为少见,其诊断并不困难,胸(腹)腔积液乳糜试验阳性、三酰甘油>1.24 mmol/L(110 mg/dL)即可明确诊断,但其治疗相对棘手,治疗效果因病因不同而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反复胸、腹腔积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本例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为SAP后并发乳糜腹、乳糜胸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患者女,61岁。因“上腹痛4月余,胸闷、腹胀3月余”入院。患者4个月前因进油腻食物出现持续上腹剧痛,伴排气、排便减少,于当地医院查血淀粉酶569 U/L,脂肪酶1 614 U/L,腹部CT提示胰腺肿大、胰周大量液体渗出,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扩容等治疗3 d后腹痛缓解,但出现腹胀、呼吸困难,行CT示胰腺水肿、腹腔及双侧胸腔积液。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液为黄色清亮液。引流液实验室检查:乳糜试验阴性,总蛋白45 g/L,三酰甘油0.36 mmol/L,总胆固醇2.42 mmol/L,淀粉酶39 U/L,乳酸脱氢酶230 U/L,腺苷脱氨酶2.9U/L。引流后患者胸闷、腹胀缓解,出院。2个月前再次出现腹胀、呼吸困难,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胸腔大量积液、腹腔少量积液,予抗感染、抑酸及营养支持,并行胸腔闭式引流,胸水乳糜试验阳性。经多次引流胸腔积液均为乳糜性,转诊于我院。行双侧胸腔穿刺引流及超声引导下盆腔穿刺引流。多次引流液均乳糜试验阳性,比重1.028~1.030,三酰甘油5.82~6.58 mmol/L,总胆固醇2.83~3.16 mmol/L,总蛋白34.9~39.1 g/L,SAAG为6.2 g/L,乳酸脱氢酶89~92 U/L,腺苷脱氨酶4~5 U/L,CA125 516.2~1236.5 U/ml,细胞计数0.58~1.40×109/L,以单核细胞为主(91%~98%),细菌培养及浓缩找抗酸杆菌均为阴性,病理检查未见恶性细胞,诊断为乳糜性积液。行磁共振纵隔平扫未明确显示胸导管,右侧静脉角区异常管腔汇聚;核素淋巴显像示双下肢淋巴回流稍减慢,左静脉角未显示;胸导管超声提示左颈段胸导管管腔通畅。外科行直接淋巴管造影示左下肢、左淋巴管数量较多,迂曲扩张,结构紊乱,腹膜后淋巴管极度扩张,走形迂曲,结构紊乱,沿脊柱双侧上行至胸11水平后造影剂无法上行,胸导管主干结构消失,未见代偿支形成,可见大量造影剂沿腰2~5水平反流。术后胸腹高分辨CT示腹膜后及双膈面可见造影剂外漏(图1)。予低脂饮食、利尿等治疗,胸水量未见明显减少,转入我院淋巴外科,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利尿及保肝等治疗,积液量未再增加。3周后行左侧胸膜腔粘连术,胸闷、憋气症状明显缓解,择期行右侧胸膜腔粘连术后出院。
图1淋巴管造影术后胸腹部平扫CT见胸腔、盆腔液性密度影(1A);双侧膈面可见大片造影剂漏出(1B),胸导管未见明确显示,纵膈、左侧静脉角未见显影,双肺下叶局限性不张;左腹股沟、双髂窝双腰干、乳糜池淋巴管数量增多,形态增宽、迂曲;腹膜后散在造影剂显影(1C)
讨论乳糜胸、乳糜腹是乳糜被淋巴系统吸收后经正常或破裂的淋巴管漏入胸腔、腹腔而形成,其发病率较低,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同期住院患者的比例为1/16 700~1/187 000[1-2]。Browse等[3]总结乳糜腹的发病机制如下:(1)乳糜自淋巴管-腹膜漏口直接漏出,这多与腹膜后淋巴管异常密切相关;(2)乳糜经腹膜后巨淋巴管壁漏出,此时多无肉眼可见的漏口;(3)由于胸导管、乳糜池及肠系膜基部淋巴管机械性梗阻,致肠壁及肠系膜淋巴管扩张,乳糜经扩张的管壁细胞间隙漏入腹腔。乳糜胸的形成机制:(1)类似于乳糜腹的形成机制,由胸腔淋巴回流系统漏入胸腔形成;(2)继发于乳糜腹,即胸腔负压使乳糜性腹水通过膈肌的自然通道进入胸腔[4]。
乳糜性积液的诊断并不困难,诊断s性胸腹穿刺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是确诊该病的可靠方法,诊断标准为乳糜试验阳性,甘油三酯>1.24 mmol/L(110 mg/dL)[5-6];影像学检查,核素淋巴显像因其无创性、可重复性,为淋巴系统检查的首选;直接淋巴管造影(direct lymphangiography, DLG)对淋巴系统结构及淋巴液漏出位置显示较核素淋巴显像更为清楚,是淋巴系异常诊断的金标准[1,7-8],DLG后CT扫描作为补充可更好地显示DLG后相关的延时效应[9]。近年来淋巴系统核磁共振、口服13C-软脂酸也被应用于诊断[1,10]。
乳糜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1)原发病治疗。对于肿瘤疾病可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结核患者采取规范的抗结核治疗。(2)非手术治疗。淋巴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愈功能,一般首选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禁食或低脂饮食、中链脂肪酸饮食、完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也用于该病的治疗;穿刺引流早期多用于诊断,但长期大量放液副作用较大,不建议反复引流。(3)手术。非手术治疗4~6周后无效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胸导管结扎、淋巴静脉吻合术、胸膜粘连术、病变肠段切除术等[1,3,1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消化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可继发胸腹腔积液,但乳糜性积液病例相对较少,检索国内文献,近10年共有8例SAP并发乳糜腹的报道,未见SAP同时合并乳糜腹和乳糜胸的报道。结合该病例及既往文献报道,分析可能机制如下:(1)解剖位置:胰腺横置于第1~2腰椎体前方,乳糜池位于第1、2腰椎椎体前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1],二者之间存在重叠;(2)机械压迫:SAP致胰腺肿大,并常并发炎性胸腹腔积液、胰腺假性囊肿,压迫乳糜池、胸导管及周围淋巴管,淋巴回流阻力增加,导致乳糜漏出;(3)化学性损伤:胰腺分泌物漏入腹腔腐蚀淋巴系统,产生乳糜漏[1,12-13]。上述8例SAP并发乳糜腹的报道中6例接受了禁食、完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等非手术治疗,2例行胰腺坏死组织清创+非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由此可见,乳糜腹的治疗应首先采用内科治疗,若无效再选择手术治疗。另外与本病例相似,其中6例明确为腹痛、腹胀等SAP症状缓解后出现乳糜腹,最长时间间隔达15个月,病因未能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本例患者在完善了淋巴系统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扫描、核素淋巴显像、胸导管核磁及胸导管超声)明确乳糜池及胸导管缺如,且DLG后CT扫描明确淋巴液漏出位置为腹膜后,说明DLG+DLG后CT扫描可能对乳糜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腹膜后外,双膈面也可见造影液漏出,从侧面提示了并发乳糜性胸腔积液的形成机制。另外,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也可表现为乳糜腹、乳糜胸等,行直接淋巴管造影及DLG后CT扫描未见肠壁淋巴管扩张、肠腔内无造影剂漏入,可除外该病。由此可见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G扫描对于乳糜性胸腔积液病因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14]。
根据上述文献,分析该患者的发病机制如下:在先天淋巴系统异常的基础上,SAP及继发病变压迫、损伤腹部淋巴管,导致乳糜液漏入腹膜后,乳糜液经膈肌自然孔道进入胸腔、沿腹膜后薄弱处流入盆腔而形成积液。该患者的治疗包括完全胃肠外营养、低脂饮食、利尿及保肝等,后行左侧胸膜腔粘连术。随访中患者擅自引流大量胸水,导致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均较差,证实了治疗中不应长期反复引流浆膜腔积液。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