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2019-05-07牛素华祝宾晔
牛素华 祝宾晔*
988医院开封院区 河南开封 475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患者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致使患者心肌细胞长期处于进行缺血性坏死现象的一种病症,该病症患者多发于老年群体,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急诊之一,该病症具有病死率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猝死症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降低患者发生猝死及并发症的机率,基于此,本文对该病症患者实施常规或综合护理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对比,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11月-2018年11月,选取我院152 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76 例,其中男女比例为38:38,年龄60-86 岁,平均年龄为(73.3±8.7)岁;研究组76 例,其中男女比例为39:37,年龄61-86 岁,平均年龄为(73.4±8.9)岁。上述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详细护理内容如下:(1)基础护理干预:在对该病症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中,大多患者会发生呕吐症状,为保持其呼吸道的畅通性,护理人员应及时清除其口鼻中的分泌物;加强安全护理,若患者出现有严重的焦躁行动时,应给予其约束带或防护栏;调节好室内温度,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保障动作的轻柔性。(2)心理护理干预: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实施弹性访客措施,保持患者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心情状态(3)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饮食配置计划,注意其饮食的清淡性,告知其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对其心脏负荷造成压力;若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功能障碍,在饮食上应控制其钠盐的摄入量;镇痛剂的使用以及长时间的卧床养病,将增加患者发生便秘的机率,致使其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护理人员应控制患者缓泻剂的使用,给予患者排便指导。(3)并发症护理:该病症患者会出现有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不良症状,这些症状多出现于患者发病后的1d,其也是属于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严格遵守交班规定,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等指标,一旦患者出现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其中并发症包括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以及便秘。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以通过SPSS22.0 软件的计算,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用t 进行检验,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3.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临床特点
该病症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有以下内容:早期临床症状主要以疼痛为主或者是疼痛不明显,致使该病症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致使耽误患者病情的驾驶治疗,基于此,医护人员应掌握全面的、专业的诊疗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对于该病症老年患者来说,由于其自身合并有其他病症,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致使会进一步加强该病症的诊疗难度,所以,医护人员不应忽视患者的任何一项临床症状,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应加强对其的病情观测,并对其进行血清酶及心电图检查[2]。
3.2 综合护理实施的优越性
综合护理模式中的基础护理工作可保障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性,降低其发生误吸及窒息的机率,其中的心理及饮食护理,可保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充足的营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由于该病症患者需要长期的卧床养病,致使其容易发生便秘等不良症状,综合护理的实施可对患者的便秘症状给予干预指导,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同时,该护理模式的实施还将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提高治疗预后效果。本次研究显示,实施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护理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上护理人员应根据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特点给予其综合性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缩短其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