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急性脑干梗死致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研究

2019-05-06鹏,海英*

关键词:中枢性脑干顽固性

刘 鹏,海 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032)

中枢性顽固性呃逆是中枢系统损伤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普遍认为是由膈肌、膈神经以及迷走神经刺激等因素引起双侧或者单侧膈肌发生持续性痉挛所致。且中枢性顽固性呃逆可能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或可致命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针对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的西医治疗手段甚少,仅有以巴氯芬等迷走神经抑制剂为主的药物治疗,不仅效果不尽人意[1-2],而且该种药物的应用影响对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迫切需要针对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的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故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干梗死致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拟对比分析中医针灸治疗与传统口服迷走神经抑制剂对急性脑干梗死致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脑干梗死致中枢性呃逆的患者。入组标准:(1)急性脑干梗死;(2)符合中枢性呃逆的诊断标准;(3)发病前无呃逆,发病后出现呃逆症状;(4)自愿接受针灸治疗。

排除标准:(1)肝肾等多脏器功能严重损害;(2)临床预计生存期小于20天;(3)非脑血管病引起的呃逆;(4)不配合针灸治疗;(5)重度意识障碍。总共纳入60例患者,各30例。以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分为针灸组、药物组,各30例。针灸组中,男24例,女6例,年龄58~73岁,平均(65.9±7.7)岁;程为47~74小时,平均病程(60.6±13.3)小时。药物组中,女8例,男22例,年龄55~77岁,平均(66.4±11.0)岁;病程46~78小时,平均(62.1±16.0)小时。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巴氯芬5 mg 3/日口服,每三日增加5 mg,最多增至15 mg 3/日口服,联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疗程为20日,观察疗效。

试验组单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取穴:攒竹、内关、膻中、中脘、膈腧、足三里。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对以上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0.3 mm×40 mm毫针,攒竹向睛明透刺0.2寸,行校服的捻转,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内关直刺0.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使局部胀麻感,并向手指放散;膻中穴平刺0.3寸~0.5寸;足三里直刺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中脘直刺1.5寸,行捻转手法得气。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选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呃逆症状评分,分为四级:重度、中度、轻度、正常。重度:呃逆>10次/h,或<10次/h,但不能进食或呃逆时伴有食管反流,记9分;中度:呃逆6~10次/h或<5次/h,但患者影响进食,记6分;轻度:呃逆<5次/h,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进食,记3分;正常:呃逆症状0次/d,记0分。所有患者均给予入院呃逆评分评价及治疗后呃逆评分评价。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高于对照组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呃逆评分变化为(3.8±1.2)分,治疗组呃逆评分变化(1.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s)

预后 针灸组(n=30) 药物组(n=30) P治疗后呃逆评分(分) 2.0±1.0 3.9±0.87 <0.01治疗后呃逆评分变化(分) 3.8±1.2 1.9±0.9 <0.01治疗有效数(例) 26 8 <0.01

表2 两组呃逆评分变化( ±s)

表2 两组呃逆评分变化( ±s)

变量 针灸组(n=30) 药物组(n=30) P男性(例) 24 22 0.54年龄(岁) 65.9±7.7 66.4±11.0 0.84高血压史(例) 20 21 0.78脑梗死史(例) 8 11 0.41胃溃疡病史(例) 4 5 0.72入院NIHSS评分(分) 7.7±5.9 7.9±5.1 0.85呃逆时长(小时) 60.6±13.3 62.1±16.0 0.7并发脑胃综合征例数(例) 16 13 0.44治疗前呃逆评分(分) 5.8±0.4 5.9±0.3 0.5

3 讨 论

中枢性呃逆是急性脑干梗死常见并发症,导致位于脑干的呃逆中枢受累,一般累及疑核,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传入膈肌,引起膈肌痉挛。针灸治疗相较临床上药物治疗,主要优势在于可规避口服进食带来的鼻饲管返流风险。同时针刺攒竹、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的安全性较高,无明显副作用。其中攒竹为治疗呃逆的特效穴,且针刺攒竹可刺激眶上神经,反射性抑制迷走神经兴奋,达到减轻呃逆症状的目的。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果及治愈率相比临床长期口服药物的疗效高出数倍,同时复发率较低。临床上亦有肌肉注射氯丙嗪等中枢神经抑制剂控制呃逆的发生,但该方法仍会出现镇静剂相关的药效,从而导致脑梗死加重等问题。中药也可治疗顽固性呃逆,但与口服肌松药,抗癫痫药相同,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更易加重鼻饲管返流,从而加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导致不必要的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的实施。

综上,中枢性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纳中医针灸治疗,能避免误吸,同时减少药物对意识水平的干扰,安全可靠,可在临床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中枢性脑干顽固性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警惕未成年人的中枢性性早熟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菖远安眠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