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正”的价值意义与实现

2019-05-05张海玉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正途径

张海玉

摘要:公正作为人类不断追寻的价值准则,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根植于马、恩对社会公正的剖析基础上,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公正”思想的精华,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评价尺度和价值保障,也是两种社会制度最本质的区别。公正的实现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上,还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来为其保驾护航。

关键词:公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和谐社会 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225-03

公正具有社会历史性,是每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社会转型期所觸动的阶级利益冲突也在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人民更多合理的公正诉求,如何让社会公正理念和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达到最优化,是我们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一、“公正”的涵义以及思想来源

(一)“公正”的涵义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在说文解字中表示共同的,与私相对。“平”字解释为不倾斜的,无凹凸的,和别的东西无异。从狭义的方面来解释,就是主体在处理问题时所秉持的态度,要求做到公道,平等。广义的公正不仅仅指主体在处理问题时所秉持的态度以及相对应的行为,还包括国家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以及价值取向和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涉及分配、制度、行政、司法等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综合理解“公平正义”即是个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时对公平、正义、平等、权利和义务的理性把握和恪守,体现在追求权利平等、分配公平等方面。

(二)“公正”的思想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对“公正”的认识

马、恩是基于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和对以剥削和私有制为实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来对“公正”进行剖析的。在前期,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公平永恒论思想时,就指出公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主要根植于社会生产力上,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呈现不同的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马克思揭开了建立在极不公正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虚伪的面纱。首先在生产资料拥有程度上存在着不平等。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或者拥有少数生产资料,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由资本家雇佣并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其次,在商品交换及其过程中,看似每个人在交换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个体,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则,实质上是无产阶级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用自己创造的商品因为无力购买反过来是商品牵制住了自己,显示出极大的不公正。这样,资本家利用对无产阶级无情的剥削完成了原始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剥削和压榨以换取更深厚的利润,周而复始,无产阶级永远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薄弱的收入,在社会生活中艰难前进。

2.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公正”的理解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厚重精彩,对当代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先秦时代是中国社会结构重塑时期,那个时期的思想犹如岩浆喷射,迸发着火花,火红而热烈,特别是诸子百家对“公正”的理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强调资源分配上的公正。代表着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学派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认为官吏选拔和任用的标准是贤能与否。要求打破任人唯亲的局面,强调人人平等,即使出身贫寒,只要才德兼备也可以擢以次第,出任官职。而相比于儒墨两家之言,道家则向往远离社会尘世、万物和谐共处的自然状态。“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这种原始状态表现了老庄所追求的不是一种建立在人为设定的道德伦理框架上,而是发自内心的,自发自觉式的公正平等。法家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惩罚。“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在这里,法家强调用法律来调整、规范社会的公正问题。

3.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翻开新篇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直线上升,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席位。在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也导致不同阶层之间对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占有渠道的多样,以及所引发出来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不同,造成了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人们对所需的不同诉求,所引发的阶级利益矛盾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表达出要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合理公正待遇的诉求。

二、“公正”本身的价值意义

(一)“公正”体现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

公正是一个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本质和特征。马、恩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指出资本主义所追求的公正是形式上的公正掩盖下的实质上的不平等,是可望不可即的“公正”。“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1],它往往打着平等自由的幌子,秉承精英统治理念,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底层劳苦大众往往作为现行经济秩序的最少得利者得不到实质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秉持着尊重人民意愿,实行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站在全体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整个人类的全面解放为目标,追求的是一种人人平等、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是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所在,是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区别。

(二)“公正”凝聚社会力量,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人类普遍向往并不断追求的美好生活状态。和谐社会以人们对发展各方面的满意度和生活的舒适度来评判,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合理发展的合力构造。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社会是否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影响因素。公正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对人们的行动有着能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人们的行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人民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状态认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中生活,让人民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真正感受到作为社会发展一员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才能激发人们创造的动力,为社会发展添加活力,主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公正”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

公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核心是公平正义,根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充实,具有社会历史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早在史前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实践是以公共劳动的形式存在于氏族部落和公社社会所有制中,公正思想只能说是氏族部落和公社共同体的公平正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实践的发展,劳动产品日益丰富起来,由于分工的出现,公共劳动逐渐异化为私人劳动,由此出现了地主等级公平正义与农奴等级非公平正义的规律背反[2],同时孕育了以私人资本权利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公平正义。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马、恩指出人类将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要向他们表明,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3]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追求的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

三、实现“公正”的现实途径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是实现公正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公正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必然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基础,社会公正的步伐就会一直停滞不前或者倒退。当前,我国进入攻坚期,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在变革中反复触动,稍不注意就会触动阶层利益最低界线,如果这种矛盾超出了社会公正的底线,则会造成社会阶级中间出现鸿沟甚至对立,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成了高中楼阁,也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因此,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公正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发展生产力,关键解决社会资源分配公正问题,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问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决定着人们占有生产成果的利益最大化程度。公正合理的分配关系得益于保障社会成员利益的所有制关系。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保证分配公正的重要手段。社会生产力基础夯实,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享劳动成果,生活有了保障,才能使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认同感内化为促进社会发展向前的动力。从这一方面讲,物质生产愈发展,社会公正越有坚实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社会公正感越强越能拧成一股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完善法律制度的建构是实现公正的有力保障

法,规则;律,均衡广布万物之中的真谛,多以条文表现。法律的意义在于本身具有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宝,而实现公正必须用法律来保驾护航。在社会转型时期,受全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中存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差距大的现象。要想改变不公正現象,仅仅依靠社会公共道德和传统规则无法调和阶层利益多元化的矛盾,还要通过公正的立法,建立能体现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调和规范利益博弈和合理的利益表达,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关系以保障公正的实现。[5]我国全面发展进行到攻坚克难的特殊时期,这个时候人们的利益诉求和矛盾激化将达到愈加复杂的局面,对公正的诉求将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问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有力的防火墙,完善法律制度的建构是实现公正的有力保障。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以人为本、恪守立法为民的理念、反映人民愿望的法律。同时,我们要加强对诉求反应机制、民主参与机制等运行机制的健全。制度完善和运行机制相得益彰,才能凸显真正的公平正义,才能让人们真正享有公正保障。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公正的内在需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体系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过程中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支撑,相互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内核和实践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和本质,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目标。[6]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重要取向,也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核心。行为受观念的影响,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加强观念的内化。要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必然要以积极宣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在引导民众树立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加强对公正观念的培育,引导人们做到知行合一。

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同时,要注重对群众反映需求的渠道建设,让群众真实感受到自己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诉求有道、参与有路,加强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同时,要通过媒体渠道认真讲解党在关乎百姓利益事件上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积极传播“公正”正能量,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公正,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员,加强群众社会责任感,在面对自身或者他人权益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能够挺身而出,积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营造社会公正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

[2]黄顺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资本论》中公平正义思想的资本逻辑解读[J].社会科学家,201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

[5]何建华.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66.

[6]李德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正”[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64.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公正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名家谈教育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不公正
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