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证研究

2019-05-05刘冲亚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业共青团大学生

刘冲亚

摘要:本文探讨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将共青团开展的有关创新创业的工作设为自变量,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等作为因变量,在创业教育理论和共青团活动指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通过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利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数据,得出因变量(共青团活动)和自变量(大学生创业)之间的线性关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共青团 创业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037-02

中国共青团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把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服务改革开放、社会稳定、青年成才的重要工作内容。启动了诸如创新和创业培训,建立企业竞争平台以及建立企业创业基地等举措。因此,共青团开展的各项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影响,主要影响哪些方面,哪些活动的贡献最大成为本实证研究的焦点。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确立了共青团的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变量,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行为和创业机会被视为因变量。据此提出研究假设:(1)共青团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2)共青团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行为;(3)共青团提供的就业创业基地的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二)研究对象

此研究的实证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8年6月至12月间,对河南省8所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这8所高校为黄淮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河南大学、许昌学院、南阳理工学院、郑州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和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这8所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成绩斐然,以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使样本更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发放问卷要有随机性,不能有选择性,让样本具有平均水平,才可减少误差。发放问卷总数659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每份测量时间约为15分钟。

(三)研究方法及变量确定

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星”在线问卷调查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采用SPSS 17.0专业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定量数据分析。分析了共青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系,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将共青团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确定为三个独立变量;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行为和创业机会作为因变量;本研究的假设通过独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数据关系得到验证。

二、数据结果分析

(1)共青团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以大学生是否参加创业培训讲座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分析,将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讲座作为自变量,而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R平方值为0.045,意味着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讲座可以解释创新能力(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的4.5%变化原因。模型公式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2.346 + 0.577*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讲座,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4.525,P<0.05),也即说明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讲座一定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关系。且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讲座的回归系数值为0.577,P值为0.036,小于0.05,意味着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讲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2)共青团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据统计,88.86%的同学(48.48%非常愿意、13.13%比较愿意和27.27%一般愿意)愿意为实现创业想法付诸实践,更有95.95%的同学愿意在创业失败后寻求合作取长补短,进行二次创业,可见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强烈,且创业行为有很强的持续性。

三、结论与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报告,验证了研究假设1、2和3。也就是说,共青团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机会,提高创业能力,增加创业行为,激发创业动机。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到对假设的验证,提出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丰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新举措。所谓“第二课堂”主要是指除课堂教学以外的讲座、论坛、沙龙、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一院一品等活动。高校共青团可以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体系分为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和其他模块,其中“创新创业”模块主要记载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動的经历及获得的相关荣誉,以(下转第36页)(上接第37页)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取得专利等情况。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核心学分、志愿时长与弹性积分并行的评定办法,核心学分和志愿时长数达到要求学生方有毕业资格,结合学分制,分类分层地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程体系:如大一学生侧重职业生涯和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和创业基础课程;大二学生侧重专业素质和通用能力的提升;大三学生可侧重创业基地实习体验和职场准备;大四学生侧重简历撰写投递技巧和面试技巧的培训。

(2)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各有优势,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健全的组织体系。“挑战杯”系列比赛是共青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平台。大力推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教育作用,组织丰富的群体活动,营造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共青团可以依托二级学院“一院一品”和“一班一品”文化品牌项目,将“挑战杯”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各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学院创新创业特色文化;争取学校教务处、科研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的支持。在整个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建立一系列“挑战杯”比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

(3)重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帮助学生做好创业准备。高校共青团应当建立迅速有效的信息通道,将见习岗位信息有效传递给学生,并发挥组织优势联合社会力量组建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向大学生宣传创业学徒观念,引导学生明确就业和创业的期望,调整心态,教育和发展就业中的勤奋和勤奋精神。使学生愿意从基层学习,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了解市场需求并获得宝贵的实习经验。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创建新概念就业基地,以院校所在地为中心,在全国依据毕业生流向相对集中的区域,采取“固定人员、固定区域、长期经营”的营销方法,建立若干个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依托各类高新科技园、经济开发区,成立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教育园,开办虚拟公司,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实践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实训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搭建见习平台形成社会功能[OL].www.gqt.org.cn[2012-06-08].

[2]创业型人才该如何培养[OL].http://www.joyher.cn/14757.html.

[3]柏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创业共青团大学生
最勇敢的决定最美丽的少年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大学生就业趋势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