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40例疗效观察

2019-05-05张晓文朱磊

安徽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病儿口病呼吸机

张晓文,朱磊

作者单位:徐州市儿童医院护理部,江苏 徐州 2210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徐州地区儿童的常见传染病,0~4岁年龄组占96.21%,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病例中EV71占64.06%,重症病例的EV71检出率高于普通病例[1]。大多数HFMD病儿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疱疹,在1周左右可自愈。重症HFMD病儿可能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2]。目前机械通气是抢救急性肺水肿的有效治疗措施,但传统机械通气常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早期病儿家长担心孩子痛苦和并发症而不易接受,故多用于晚期。我院对重症HFMD病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并予以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HFMD病儿68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3]、《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的诊断标准。观察组40例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49±0.75)岁,年龄范围11个月至6岁;根据病儿病情进行临床分期[2]:第2期29例,第3期11例。对照组28例根据病儿情况使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治疗,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50±0.72)岁,年龄范围8个月至4岁;根据病儿病情进行临床分期[2]:第2期20例,第3期8例。两组病儿年龄(t=0.055,P=0.956)、性别(χ2=0.004,P=0.953)、病情(χ2=0.010,P=0.921)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病儿近亲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予以甘露醇、速尿降颅压,丙种球蛋白免疫支持及镇静、退热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予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德国史蒂芬CPAP-C型呼吸机),病儿适当镇静后取仰卧位,选择合适的鼻塞,根据病儿年龄及病情选择适当的氧浓度(30%~45%)和呼气末压力(6~8 cm H2O),并根据病儿的血气分析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当病儿体温、呼吸、心率、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后,停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1.2.2护理措施 两组病儿均按HFMD的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措施。观察组CPAP的气道管理如下:(1)保持呼吸道通畅,上机器前清洁鼻腔分泌物[4],防止出现堵塞;(2)气道湿化,使用CPAP加温湿化罐温度控制在32~35℃,使管道内气体充分湿化,保护呼吸道黏膜,避免干燥;(3)及时清倒冷凝水,避免管道中出现过多积水,呛入病儿气道,造成人为的窒息;(4)按需吸痰,重症HFMD不宜进行频繁吸痰,如果病情需要,必须吸痰时,也要严格控制吸引压力进行浅吸引,控制吸引时间,每次吸引时间<15 s;(5)妥善固定鼻塞,维持气道正压,沙袋固定头部,保持呼吸回路密闭、通畅[4]。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1.2.3观察指标 (1)两组病儿临床治疗效果、发热消退时间、心率及血压恢复正常所用时间[2,5]。(2)两组病儿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低温离心分离血清后,置于-20℃冰柜中冷冻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联技术测定血清BNP浓度,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足口病病儿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生命体征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退热时间为(3.30±1.07)d,心率恢复正常所用时间为(3.50±1.09)d,血压恢复正常所用时间为(3.37±1.17),均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两组手足口病病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用时间比较/(d,±s)

表2两组手足口病病儿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用时间比较/(d,±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 P值例数28 40退热时间4.24±0.89 3.30±1.07 3.814 0.0003心率恢复正常时间4.47±0.87 3.50±1.09 3.914 0.0002血压恢复正常时间4.41±0.94 3.37±1.17 3.901 0.0002

2.3 两组手足口病病儿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较两组病儿治疗24 h后血清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见表3。两组病儿在治疗前血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观察组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见表3。

表3两组手足口病病儿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较/(ng/L,±s)

表3两组手足口病病儿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较/(ng/L,±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 P值例数28 40治疗前91.21±16.72 88.74±17.47 0.584 0.5610治疗后78.97±16.11 62.62±18.25 3.812 0.0003 t值2.789 6.539 P值0.007 0.000

3 讨论

目前手足口病临床分为5期,重症病例病情发展多在1天内从第2期至第3期,而从第3期至第4期有时仅为数小时[2]。第4期可见神经原性肺水肿、循环衰竭或严重脑功能障碍,即心肺功能衰竭期,属于危重型,病死率高,所以及时识别确认第2、3期并正确治疗,是降低手足口病病死率的关键[6]。发病早期临床特征为急性呼吸困难和进行性低氧血症[7],X线胸片也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或模糊,从呼吸急促至出现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的时间非常短,抢救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应密切观察病情进展,早期给予机械通气支持,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重症病例的病死率。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是在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可使肺泡内压力增加,肺泡毛细血管的渗出减少,间质性水肿减轻;又能使有效气体交换增强,改善动脉氧饱和度[8],近年来已成为急性肺损伤、急性肺水肿等的重要呼吸支持手段[9]。重症HFMD使用NCPAP可减少病儿痛苦,保留语言与吞咽功能,病儿家长易于接受;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可降低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率,减少肺损伤和肺部感染,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60.7%。循环功能衰竭是重症HFMD的另一个死因,脑钠肽目前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客观有效指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心率恢复正常所用时间、血压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24 h后观察组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这说明早期NIPPV可使心率、血压、脑钠肽较快恢复至正常水平,改善病儿循环功能,与Calfee、Matthay[10]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NCPAP持续提供气道压力能保持胸内正压,避免回流心脏血量过多,心脏前负荷减轻;左心室跨壁压降低,心脏后负荷减轻,从而减慢心率;还可减轻睡眠状态下病儿的神经张力而降低血压[11]。

早期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重症HFMD病儿在PICU病区均被及时隔离,入住监护室后使用单间或负压病房。本组重症手足口病儿使用CPAP治疗时,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无一例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重症病儿早期仅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7],血压上升为病情变化的早期征兆,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心率明显增快是病情恶化的主要表现[12-14]。若病儿出现怕冷、寒战、肢端发凉、面色发红、呼吸增快等情况时,立即测体温[15]。本组病儿发热时采用了头枕冰袋、一次性降温贴、减少衣被等物理方法降温,3例高热病儿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病儿刚上CPAP时,护理人员要观察人机配合是否协调,有无人机对抗,观察胸廓起伏是否与机器送气一致,听诊两肺呼吸音。根据血气结果随时遵医嘱给予调节呼吸机参数。本组5例病儿出现烦躁不安等不适应、不耐受的情况,发现管道漏气致通气不足情况3例,及时调整呼吸机管道,保证气道压力,病儿血氧上升至93%左右;2例重症HFMD病儿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治疗后病情稳定。

综上所述,抢救重症HFMD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病情的进展,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6],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NCPAP,能加快改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阻止病情恶化,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率,提高重症HFMD病儿抢救成功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猜你喜欢

病儿口病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家庭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孤独症中的效果观察:一项随机、对照、开放研究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穴位按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儿生长发育和睡眠的影响
细节护理管理预防新生儿呼吸衰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并发症的效果
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病儿6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