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42例

2019-05-05刘玉霞关于旺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异位症内膜意义

刘玉霞 关于旺

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妇科1

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人民医院检验科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近年来其发病呈现不断升高及年轻化趋势,发病率10%~15%,约3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有不孕症[1],是导致育龄期妇女不孕的重要病因。目前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方法较多,但患者疗效往往不甚理想,且有治疗后易复发、受孕率低、不良反应重等缺陷。研究显示,中药可从多个系统和环节调节机体内分泌,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妊娠率[2]。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4例,年龄28~45岁,中位年龄31 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 例。两组患者病程及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⑴纳入标准:①均经过病理检查而确诊;②已婚或同居时间>1年,且性生活正常;③均签署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⑵排除标准:①肝、肾、心等器官功能异常患者;②伴有精神或神经疾病者;③不孕由器质性病变引起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孕三烯酮治疗,2.5 mg/次,2 次/周,于月经首日开始服用药物治疗,第2 次3 d 后服用,疗程为6 个月。观察组给予自拟中药方剂治疗,组方:丹参、菟丝子各20 g,川芎、杜仲、五灵脂各15 g,牡丹皮、茯苓、香附各12 g,肉桂、鸡内金、甘草各6 g,桃仁9 g,黄芪40 g。水煎服,1 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12 d,患者月经期内停药,连续治疗6 个月。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孕激素(P)和雌二醇(E2);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患者停药后1年内妊娠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体征、症状均消失,盆腔包块缩小率>50%;②有效:经治疗后体征及症状得到缓解,盆腔内包块缩小30%~50%,停药>3个月患者症状未加重;③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盆腔内包块未见缩小[3]。总有效=显效+有效。

统计学方法:本文收集的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n(%)描述,不同分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P<0.05 表示不同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E2及LH水平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E2及LH水平变化(±s)

组别 时间 P(μg/mL) E2(pg/mL) LH(mIU/mL)观察组 治疗前 7.22±1.46 182.36±14.17 3.26±0.51治疗后 15.37±2.71 162.28±8.67 4.18±0.94对照组 治疗前 7.15±1.28 181.64±13.55 3.19±0.71治疗后 12.92±2.06 174.16±11.82 3.66±0.75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E2及LH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E2及LH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P、LH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上述两项指标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均下降,观察组E2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停药后1年内妊娠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停药后1年内妊娠28 例(66.67%),观察组妊娠38 例(90.4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而引起的一种妇科疾病,异位内膜组织在激素的作用下,呈现周期性的反复出血,同时刺激局部组织引起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包块的形成,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性交疼痛及大便坠胀等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研究显示,其发生与遗传、免疫缺陷、内膜种植、良性转移、化生内膜等相关[4]。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血瘕”“癓瘕”“痛经”“不孕”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郁气血不畅、脾虚运化失职,因而治疗多散坚软结、益气补肾[5]。本研究自拟方中丹参可消癓活血,扶正祛邪;菟丝子性微温,味辛甘,具有健脾滋肾固胎、养肝明目、补肾益精之功效;川芎可活血补血,止痛行气;黄芪具有活血益气扶正之功效;鸡内金可散坚软结;香附可理气解郁;牡丹皮具有凉血清热之功效;茯苓可健脾利水,导滞化积;桃仁、五灵脂和赤芍可活血化瘀;肉桂、杜仲可温补肾气;甘草具有缓急止痛和调和诸药之功效[6]。上述诸药合用可化瘀消癓、清热活血。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菟丝子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少氧自由基形成,延缓衰老等;川芎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子宫平滑肌等作用;桃仁可改善微循环,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牡丹皮、茯苓可改善卵巢血液循环,促进卵泡的发育;丹参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凝血功能;五灵脂能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且治疗痛经功能显著;香附具有镇痛和抗子宫痉挛等功能[7]。患者服用中药方剂后可调节机体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月经异常、痛经和不孕等症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血清平均P、LH 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E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停药后1年内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性激素水平,提高妊娠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异位症内膜意义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
Ki-67、bcl-2、Survivin和Cyclin D1在子宫内膜息肉及其周围内膜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