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 镜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9-05-05孙玲林婵婵王秀秀宋宝萍金筱筱
孙玲,林婵婵,王秀秀,宋宝萍,金筱筱
(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医院 妇产科,浙江 临海 317000)
近年来,妇女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发病率越来越多。有文献[1-3]报道,传统的诊断性刮宫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存在一定的漏诊率,急需寻求一种具有更高诊断率的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检查方法。随着宫腔镜的临床应用,宫腔镜通过直视下内膜活检或电切方式,逐渐成为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4-5]。本研究分析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检出率,同时分析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与诊断性刮宫比较,探讨宫腔镜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10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诊断性刮宫)和观察组(宫腔镜),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年龄52~70岁,平均(63.2±4.7)岁,绝经时间3~18年,平均(9.6±3.4)年;观察组中,年龄53~70岁,平均(63.4±4.9)岁,绝经时间2~17年,平均(9.5±3.6)年,两组患者年龄和绝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宫腔内异常回声或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 mm,临床表现不规则出血症状,排除其他因素所致子宫内膜损伤出血、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结果判定 宫内膜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本研究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敏感度为[A/(A+C)]、特异度为[D/(B+D)]、阳性预测值为[A/(A+B)]、阴性预测值为[D/(C+D)]。
1.2.2 对照组采用诊断性刮宫 患者术前常规妇科检查,确定子宫位置、大小、周围组织情况后,嘱患者排空膀胱,常规消毒后,扩张阴道,暴露并固定宫颈,探针探查宫腔深度及方向,依次对宫颈内膜、宫腔进行探查,刮匙由内向外沿宫腔壁、宫底、宫腔两侧刮取子宫内膜,完成后刮匙探查子宫有无出现变形和高低不平等现象,刮出的子宫内膜置于甲醛中,及时送病理检查。
1.2.3 观察组采用宫腔镜 患者采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后,宫颈钳夹宫颈前唇,探针探查宫腔深度及方向,生理盐水膨宫后,排空镜鞘及光学镜管间空气,置入宫腔镜,打开光源,注入膨宫液,压力维持在13~15 kPa(1 kPa=7.5 mmHg),待宫腔充盈后,转动镜头,按顺序观察,注意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异常情况,宫腔镜取物钳定位取材异常组织,取出物置于甲醛中送病理。
1.3 诊断标准
根据《妇科内镜学》中关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标准[6]。子宫内膜增生:宫内膜多发性小息肉或苔状隆起,颜色赤红到灰白不等,表面光滑而不透明;子宫内膜息肉:单发或多发,表面光滑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纤细微血管网;子宫黏膜下肌瘤:圆形或椭圆形,白色,表面光滑,被覆内膜萎缩状,可见下方肌束;慢性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炎:内膜充血呈绛红色,表面轻微褶皱,上皮下血管网增多;子宫内膜癌:病变隆起呈结节状或息肉状,质地较脆,表面白色斑点状坏死并分布不整的异型血管,高分化腺癌呈半透明绒毛状突起群,有血管中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查结果比较
对照组中4例未检出,而观察组全部检出,观察组子宫内膜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 vs 92.0%,χ2=4.17,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的检出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
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等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种方法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检查结果比较 例(%)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two methods in diagnosis of postmenopausal endometrial lesions n(%)
表2 两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 例(%)TableComparison of diagnosis for sensitivity,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3 讨论
绝经后妇女容易并发子宫内膜炎,部分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还会出现恶性病理变化,往往患者年龄越大、绝经时间越长,其恶性疾病可能性越大[7-8]。因此,及时、有效地明确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尤其是子宫内膜的良恶性诊断,这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9]。
临床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常用方法包括:妇科检查、阴道镜、超声、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等。近年来,随着宫腔镜在临床中的不断推广,由于其具有微创性及直观性等优势,宫腔镜逐渐用于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并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10-11]。宫腔镜检查能够在直视状态下观察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利于明确子宫内膜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和性质,有助于疑似部位的病理活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诊断性刮宫的发生[12-13]。
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主要原因是良性病变和非器质性病变,其中良性病变与绝经妇女体内低水平雌激素持续作用有关,以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其次为萎缩型子宫内膜炎、子宫黏膜下肌瘤,而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宫腔镜检查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诊断率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这可能与这两种疾病镜下特征性形态学表现有关,而子宫内膜癌诊断率偏低,与其病灶改变的隐匿性有关。
本研究选取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子宫内膜病变检出率明显增高,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宫腔镜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率,可以较好地对病变种类进行鉴别诊断;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等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宫腔镜应用于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时,具有无创、快速等诸多优势,并且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本研究也发现,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宫腔镜与诊断性刮宫应用于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时,对于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诊断不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还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