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中的医院行政特点及作用
2019-05-05谢上才许建江江力勤韩炳江褚闻来王迎
谢上才 许建江 江力勤 韩炳江 褚闻来 王迎
建立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能够显著缩短胸痛的确诊时间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缺血再灌注时间,及时筛查出高危胸痛患者,减少漏诊和急性胸痛患者再就诊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1-2]。中国CPC建设起步较晚,地区间发展不均衡,认证通过率较低,而医院行政管理在CPC建设和认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分析已通过中国CPC认证单位的医院行政特点,探讨CPC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医院行政特点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为中国CPC建设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胸痛中心网”和“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通过中国CPC认证的医院名单,入选2014年4月(首批CPC)至2017年9月通过中国CPC认证的276家医院。根据认证医院院长/副院长的专业是否含有心血管内科学分为A组(心血管内科学专业)141家和B组(非心血管内科学专业)135家。
1.2 研究方法
收集统计名单上各医院所属行政区、认证类型、通过认证的批次和时间以及是否为示范基地等基本信息。根据各医院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及电话调查确认,统计医院等级(二级、三级)、医院性质(地方或部队、公立或民营、综合或专科),及各医院院长/副院长的专业是否含有心血管内科学。根据认证时间分为阶段1(2014年至2015年)和阶段2(2016年至2017年)。比较两组单位在认证类型、认证批次、认证时间、医院等级、医院性质、时间阶段等方面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家(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双侧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76家通过中国CPC认证的单位中,标准版认证218家,基层版认证58家,分布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个地区有9.5家,最多地区有28家,最少地区只有1家。276家医院中,A组(心血管内科学)141家(51.1%),B组(非心血管内科学)135家(48.9%)。CPC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江苏(28家)、河北(27家)、天津(25家),其中河北省CPC的院长/副院长含有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比例最高(55.6%,15/27),其次是江苏省(46.4%,13/28),天津市最低(24.0%,6/25)。三者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趋势(χ2=5.561,P=0.06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CPC版本与行政特点详见表1。
2.2 两组单位行政特点比较
CPC示范基地共有22家,两组单位示范基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A组单位标准版(87.2%比70.4%,P=0.001)、三级医院(84.4%比71.1%,P=0.009)、阶段1(24.8%比13.3%,P=0.021)、地区首批CPC(16.3%比8.1%,P=0.045)比例均高于B组单位;而基层版(12.8%比29.6%,P=0.001)、二级医院(15.6%比28.9%,P=0.009)、直辖市(8.5%比19.3%,P=0.010)、阶段2(75.2%比86.7%,P=0.021)、非地区首批CPC(83.7%比91.9%,P=0.045)比例均低于B组单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单位标准版省会城市(27.0%比20.0%,P=0.174)、非省会城市(64.5%比60.7%,P=0.514)虽高于B组单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两组单位医院性质(地方或部队、公立或民营、综合或专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CPC建设最初目的是为了降低AMI发病率和死亡率[1]。目前其概念已延伸,通过多学科及单位(包括院前急救系统、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网络医院)合作,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不仅能够降低AMI的疾病风险,并能准确筛查出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以及低危胸痛患者,减少了误诊、漏诊和过度治疗,改善了患者临床预后[2]。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中国CPC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内研究显示,CPC可以显著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改善患者预后,节省住院费用,并能提高整个区域的AMI救治效率和水平[3-6]。而且CPC认证有助于为今后心房颤动中心认证、心力衰竭中心认证等提供可借鉴的经验[7]。
表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胸痛中心版本与单位行政特点[家(%)]
表2 两组单位行政特点比较[家(%)]
CPC是一个虚拟机构,是多学科、多单位协作体系。首先,人员、设备等资源分属于各自不同的部门,需要医院内多个学科、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此外,CPC建设还涉及与该地区众多网络医院和急救中心建立协作关系,打破了原有的医疗模式和利益格局[8]。这些都是CPC建设的难点,因此需要医院的行政支持,只靠某几个学科是不能完成的。CPC建设被形容是“一把手工程”,医院行政在CPC建设和认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9]。因此,CPC的主任要求由院长或副院长担任,才能充分调动医院资源,协调好各科室之间的协作。
在中国CPC建设过程中,心血管专家是核心驱动力量,而包括卫生行政在内的其他专业人员很难深刻理解其意义并发挥主导作用[1]。本研究显示,已通过中国CPC认证的276家医院中,院长/副院长专业含有心血管内科学的占大多数,特别是在中国CPC建设早期,绝大多数通过认证的单位院长/副院长专业中含有心血管内科学,而非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医院行政领导对CPC的重视和推动作用不够明显。本研究显示,标准版、三级医院以及省会城市的CPC院长/副院长中含有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比例高,说明越是大城市和大医院,院内外的资源整合难度越大,更需要医院行政人员来协调关系,推动CPC建设。
除了医院的行政作用之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CPC建设的推动作用正在显现。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文件《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政府对CPC建设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本研究显示,阶段2与阶段1相比,院长/副院长非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比例在增加。中国CPC地区发展不均衡,这与地区间CPC发展模式及行政力量支持力度不同有关。以天津市为例,全市共有25家通过认证的CPC,其中标准版18家、基层版7家,医院行政特点是院长/副院长含有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的比例低(24.0%),这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有关。天津市政府、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非常认可和重视CPC建设工作,并把其作为民心工程,在全市医院进行推广,使得所有适合医院都力争成立CPC[9]。
从中国医疗体制特点上看,其对行政力量的依赖性很大。而CPC建设需要协调全院各部门、院外急救系统以及各级医院共同参与,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和利益格局,所以当地卫生行政政策与医院行政的配合非常重要[10]。因此,加速推进中国CPC建设,最理想的策略是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力量在全国推广[1]。
医院行政管理在CPC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医院行政人员更加重视及有利于CPC建设。加速推进中国CPC系统化建设,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是关键,也需要提高其他专业的医院领导对CPC建设的重视及支持力度。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CPC建设的推动作用正在显现,有些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直接参与当地CPC建设,本研究未能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