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5-04万君汪婧程丽佳

学周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医学生

万君 汪婧 程丽佳

摘 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探索和实践,围绕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一平台”“二协同”“三层次”“四拓展”“五结合”的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2345”培养体系,协同培养医学生。对此,可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及其实践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5-018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5.166

一、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一)构建制度

1.调整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院级、校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校级平台选修课模块,使课堂内外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制定保障,而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强化师生激励机制。建立院、校两级双创指导保障制度。在学生层面,不断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增设学生创新创业单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在教师层面,将双创能力培养纳入学校教职工职称评定方案和学院教师年终考核体系,出台教师职称晋升制度、院级教师工作量考核方案,全面激发教师参与双创培养积极性。

(二) 在实践创新上,创建双创实践平台

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携手校外医疗机构、联合社会优秀企业成立“爱医创联盟”,引入行业标准,带入资金,共建集创意启蒙、创新培育、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健康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和实践平台,为医学生双创实践提供资源和实践的机会,弥补医学生双创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环节欠缺的问题。打造双创载体。同时,探索实行“项目制”,促进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利用地方综合性院校学科优势,在全校范围内实现跨学科组队,打破现行的以班级为主的双创能力培养的组织形式,从而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学校内还开启医学生“双创+竞赛”暑期集训营,组建近10支不同项目攻关队伍,开辟专属场地在暑期集中培训和演练,为竞赛厉兵秣马,解决了因医学生学习期间学业课程繁重,没有足够时间进行项目的集中研究的难题。此外,还要构建双创实践师资队伍,不断拓展创新双创教育师资结构,建立科研导师队伍、临床导师队伍和创业导师队伍,实现导师队伍由来源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不同类型的导师队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了医学生双创教学师资的质量,形成项目指导教师的多元化。

(三) 融合双创实践内容

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学习的医学学科理论知识、创业基础课程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与第二课堂举办的专利申报、论文写作、公司注册、创业成功人士现场交流等相融合,与社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双创资源与平台。同时,在学生当中充分发挥朋辈影响力,将双创精神和经验传承等双创教育、双创实践紧密结合,丰富了双创实践内容,并将课外实践进行学分转换,不断提高学生双创能力。

二、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成效

(一)学科竞赛获奖数量与质量大幅增加与提升

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人次比从2015年的4%上升到2018年的88%。近3年,参与学科竞赛2000余人次,197人次获国家级奖项,24人次获省级奖。学生在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铜奖1项、省级金奖1项、银铜奖16项。

(二)学生科研创新成果突出

近3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文章2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篇,国际会议论文5篇,取得专利授权33项。

(三)学生创业成效显现

近2年,学生创办公司4家,工作室2个,其中通过对毕业生创办的四川安运健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创业帮扶,现该公司年营业额达600余万元;除此以外还孵化出了康复天使、速塑人工骨、羌药制剂等为代表的14支创业计划团队。校级入驻团队8个,四川省创业训练立项1项,参加韩国交流项目1项,国家补贴项目8项。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五)产生双创人才集聚效应

打通与医学生培养相关的公共学科和专业学科体系,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双创人才新路径,促进医学生培养从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鼓励学生全方面提升自己,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组队参加竞赛。同时搭建“爱医创联盟”共享平台,吸纳其他学科专业学生集中参与项目训练,逐步产生了辐射作用和双创人才集聚效应,带动全校学生协同创新、共谋创业。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双创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社会企業或是医院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江涛,龚理.“新常态”下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2).

[2]刘超,王忠利.指导高校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6).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 万君(1978—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病理学。

汪婧(1997— ),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研究方向:护理学。

程丽佳(1986— ),女,汉族,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医学生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