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课外实验途径和方法研究例谈

2019-05-04孙其钧

学周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外实验合作探究高中生物

摘 要:高中生物课外实验应该做到“以生为本”,比如注重自主,但更注重“发现问题”;注重合作,但更注重拨“乱”反正;注重探究,但更注重“遠程指导”。做精做细学生的课外实验探究,必将滋补于课堂,增值于课堂,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淬炼、锻造和滋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5-004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5.038

高中生物学习应该大力提倡课外实验,因为这不仅仅是理论的认知阶段,更是过渡到实践应用阶段;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由此及彼,更是实践中的举一反三;不仅仅是实验现象上的螺旋上升,也是到思维方法上的“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当然,在这样的由此及彼中,课内扎实知识的掌握不可或缺,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不可或缺,学生创新意识的不断激发更是不可或缺。

一、注重自主,但更注重“发现问题”

高中生物中的碎小实验很多,有些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自主完成,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静听状况”。的确,与其“静听”,不如变“静”为“动”,让学生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更美的风景。当然,这里的“自主动手操作”并非“任意、随性、无目的”,而是强调在自主实验中发现问题、汇聚问题、研究问题。

例如,当学生自己做“酵母菌发酵”实验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在刚开始的20分钟内无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即正常也不正常——说“它”正常,是因为这一阶段的需氧呼吸中吸进与呼出是等量的,所以手套内的体积无明显变化;说“它”不正常,是因为如果手套或者气球密封不严,那么其体积也许永远不变……于是,“究竟什么时候手套鼓起来”这个问题既考验着学生的耐心,也是拍照传给同学或教师进行询问的“导火索”。

当然,在耐心等待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互传实验图片,就实验中一些细节和值得注意的地方进行交流、商酌和分享。实践证明,紧紧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实验时,有关“酵母菌发酵”的知识获取呈现出非线性、非静态的特点,因而容易激起学生的经验、印象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围绕焦点问题进行实践时,会有操作不当,会有疑惑,也会有惊喜,而这正好为以后的相互印证或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合作,但更注重拨“乱”反正

一些小的或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但一些较大的或时间较长或对比性强实验,必须始终贯彻既自主又合作的实验思路,才能在有效的对比、验证和鉴赏中分出高下和优劣,而这恰恰是对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拨“乱”反正的应有之义。

例如,在教学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观察实验时,教师可以组织多人在课外进行对比性实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所需的花朵,可以选择淡颜色的花,也可以选择深颜色的花……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才意识到“单一变量原则”的重要性。

在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太随意、太粗糙——其中的多样性、交互性、动态性,常常出乎意料。于是,随后的相互交流和“自我纠错”显得很有必要。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对以前实验的拨“乱”反正,更是对以后课外实验的提醒和警示。科学实验是严谨的、理性的、严丝合缝的,任何疏忽、粗心或设计上有疏漏之处,都可能促使实验上的种种“遗憾”发生在眼皮底下。

三、注重探究,但注重“远程指导”

毋庸置疑,课后实验必将放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重要而难度比较大的环节上,因而更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指点、遥控和帮助。当然,这样的“保驾护航”必须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即必须以学生的真实学情为基础,以此打造厚重的、精彩的、生机盎然的课外实验新时空。

例如,上文提到的“酵母菌发酵”实验,如果学生乘机提问到“馒头和面包”的制作过程就更好,因为这恰恰为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外实验埋下了伏笔;同样的,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观察实验,还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色素多和色素少”“冷水、常温下的水、高温下的水中分别浸没花瓣”的对比实验;还比如学生课外做完“小麦应激性的实验”后,可以趁热打铁地继续进行土豆、萝卜的渗透实验。

这样的探究延伸,离不开教师有意无意地助推。对此,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一个高效的“远程指导者”——通过短信、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交流平台遥控指导实验的细节和重点;一个积极的“鼓励者”——时刻给予那些因为实验材料或实验方法不当而失败的学生以信心、以勇气、以动力,以此推动着学生向着实验的深处挺进,发现更大的、更精彩的、更美的生物的神奇与奥秘。

实践证明,高中课外实验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既注重学生自身实验的真实水平,又离不开教师适宜的有分寸的指导和帮助,因而显得具体可行、容易操作、针对性强,而且意蕴十足,或有多重发现,或有枝状发散,或有登高望远。师生一旦步入到这样的实践天地中,必将与以往不同,必将收获到沉甸甸的生物的“枝叶花果”。

参考文献:

[1]曹永国.提问教学:理性审视与理念重建[J].教育科学,2013(1).

[2]张岚,夏俊杰.高中生物学教学趣味小实验[J].生物学教学,2010(11).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孙其钧(1984.9— ),男,汉族,甘肃永昌人,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猜你喜欢

课外实验合作探究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有效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活动的几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