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等级评价要素构建研究
2019-05-04胡昌婧
胡昌婧
摘 要:少数民族建筑特色是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财富,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当今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新建、修葺、复原的活动中,只有确定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内涵和特征,分清评价传统建筑的各个要素,才能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进行合理分级,促进少数民族建筑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建筑 等级评价 要素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元素逐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而在各民族的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建筑作为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实体保存了下来,并且逐步形成了各个民族鲜明的建筑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筑开始了现代化的改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建筑功能需要的转变、民族居住地迁徙、建筑文化变革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建筑受到了破坏,没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在现代城市以及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建筑也开始逐渐涌现。但是由于不同的建设主体以及人群对于传统建筑的认识各不相同,对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也多种多样,从而形成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是各有千秋。因此,我们亟待构建一个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等级评价机制,以便从少数民族建筑的风格、结构、文化内涵、宜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传统建筑的修葺、复建、改造等活动进行科学充分评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源远流长。
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评价要素选取与构建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应该从社会性、生态性、经济性、传统性、科学性五个方面考量。
从社会性方面考量少数民族建筑的人文历史价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伴随璀璨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并且不断与传统建筑文化交融共进。从社会性的角度考量,主要是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建筑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出发,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相结合,以此评价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是否可以与该民族的文化习惯相匹配。仅仅是空有其表的建筑外型显然无法蕴含少数民族社会的精神风貌。因此可以说,社会性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评价的基本方面。
从生态性方面考量少数民族建筑队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匹配性。由于我们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地区,因此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合适的特色建筑就成为必然选择。建筑生态性,就是指少数民族群众依托特有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建筑。一方面是建筑选材的生态特色,如利用树木、竹子、黄土等建造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就是建筑源自生态环境的显著表现;另一方面,建筑需要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南北方、东西部自然环境差距很大,因此不同地域的建筑都需要符合生态环境的需要,才能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在考察少数民族建筑的生态性方面,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比如东北地区的砖瓦房必须屋内建炕。由于我国北方气候寒冷,满族农村有万字炕,赫哲族农村有对面大炕,冬季可以通过炕下的烟道烧炕取暖,有些人家还筑有火墙,这就保证了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下,当地群众能够有足够适宜的生存条件。苗族村寨多依山而建,侗族的木樓较密集,壮族民居多在边远山区,苗族村寨吊脚楼建筑群,以贵州雷山县西江寨最有宏大气势,上千户的住房布满整个山坡山梁。这也都是由于生态性造成的民族建筑特征差别。
从经济性考量少数民族建筑的特征,主要是要认识到建筑本质上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固定场所,经济活动是决定建筑建设的最根本因素。不同的生产生活形式能够决定建筑建造的结构和样式,能够体现各具特色的经济生产活动。从这一点来说,在山林附近的少数民族建筑一般比较高耸,空间比较小,因为充分的农业生产,也不需要广阔的空间;而在平原地区的建筑一般比较低矮,并且院落房间较多,因为从事农业劳动大多需要广阔的空间存储农业生产成果。
从传统性方面考量少数民族建筑特征,是少数民族建筑评价体系中最为必要也是最为显著的环节,就是需要通过结合每个少数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来考量少数民族建筑是否符合相应的文化氛围、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禁忌等。只有在传统性方面合格的少数民族建筑,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少数民族优秀建筑。
从科学性方面考量,主要是结合现代建筑特点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建筑提出的新要求。想要传承和发展好少数民族建筑,不但要充分考虑传统建筑特点的继承和完善,也要考虑到现代化社会对建筑科学性的要求。科学性主要包含了结构合理性、建筑安全性两个方面,建筑结构要满足相关技术规范对建筑结构的要求,建筑安全性也要充分满足国家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定。无论是修复还是新建少数民族传统特色建筑,都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建筑中不科学的方面,增强传统建筑安全性,确定传统建筑可靠性不断增强。
三、结论
综上所述,要在现代建筑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必须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并且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充分结合,以此打造传统、宜居、厚重、科学的传统建筑,开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丽.探讨辽宁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火炕”文化[J].山西建筑,2018,44(33):1-2.
[2] 王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研究[J].艺术教育,2018(21):207-208.
[3] 王美银.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0):156-157.
[4] 李楠,包蓉.自然生态观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8):3-4.
[5] 代幼谷.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214-215+218.
[6] 陈春华,杨晓.少数民族文保建筑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以喜林苑精品酒店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4(04):67-71.
[7] 赵国威.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8):77-7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