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2019-05-04余红华
余红华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降低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7~12月T2DM 47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n=47),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6月T2DM 47例住院患者为研究组(n=47)。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QCC。统计两组遵医行为(规范用药、积极运动、合理饮食、自我血糖监测)及低血糖发生率、护理工作总满意度、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分值。结果 研究组规范用药率(97.87%)、积极运动率(89.36%)、合理饮食率(89.36%)、自我血糖监测率(95.74%)高于对照组(72.34%、65.96%、68.09%、70.21%),低血糖发生率(8.51%)低于对照组(25.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总满意度(93.62%)高于对照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F-36分值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实施QCC活动,可有效改善T2DM住院患者遵医行为,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品管圈;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遵医行为;护理工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3(b)-0198-04
糖尿病为临床多发慢性疾病类型,在中老年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且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免疫功能缺陷,治疗期极易发生低血糖等[1-3]。相关研究表明,若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治疗期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可对其予以早期处理,能取得良好效果,但若未及时予以干预,则会致使病情加剧,甚至可发生休克、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等,对患者心血管等产生不可逆性损伤[4-6]。但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通常仅重视血糖降低效果,加之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忽视低血糖危害,此类因素均对疾病整体干预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应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实施有效护理[7-8]。品管圈管理(QCC)较常用,其主要是相同性质或互补性质构建的活动团队,主要参照对应活动程序、发挥集体智慧开展相关管理,以此解决工作问题[9]。本研究共选取94例T2DM住院患者,探讨QCC在降低其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7~12月T2DM 47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n=47),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6月T2DM 47例住院患者为研究组(n=47)。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承诺书;②空腹血糖(FPG)>5.6 mmol/L;③年龄为40~69岁。排除标准:①合并肾肝功能重度障碍者;②合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重度病变者;③长期采取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者;④糖尿病并发症者;⑤有神经系统重度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言语沟通障碍者。对照组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41~69岁,平均(54.15±7.33)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9例。研究组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40~67岁,平均(53.67±7.51)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6例,初中及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健康档案:评估、记录其饮食营养状况、血糖控制状况。②发放血糖控制记录本及饮食指导手册:开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营养饮食指导。③参照患者社会与家庭关系、情感、受教育程度等情况制定针对性非药物干预方案,包括饮食干预及加强运动等,同时嘱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及监测,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④嘱患者定时定量用药、监测血糖,并坚持适量体育运动、饮食控制,详细讲解用药误区、生活小贴士及饮食、最新药物治疗信息、疾病基本知识等,并对患者具体问题予以指导,了解患者用药和血糖监控情况,针对出现低血糖患者,及时分析发生原因,并告知患者低血糖预防与处理方式。⑤出院指导:告知其日常饮食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依据患者不同情况,由营养师制定营养计划,主要构成比为脂肪占25%~30%、蛋白质20%~25%、糖类50%~60%,并嘱患者日常饮食以奶类、蛋、鱼、豆制品及蔬菜等为主。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用QCC,具体措施如下。①挑选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构建QCC小组:投票评选圈长,负责拟定活动计划等。②参照组内成员护理期间遇到的问题,选取具备共性、迫切性、代表性的问题,于可行性及圈能力基础上开展分析及论证,确立“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为本次QCC活动主题。③明确护理重点:商讨改善目标,参照圈能力及患者病情等因素明确低血糖发生风险降低幅度。④原因分析:QCC成員以头脑风暴形式,自环境、管理、方法、信息、工具、患者、护理人员等方面对胰岛素笔不规范、不合理运动、饮食不规律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文献查证等明确低血糖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商讨,得出空腹检查等待时间较长、预混胰岛素配比不合理、运动过量、空腹运动、运动时间过长、饮食知识匮乏为造成低血糖的重要因素。⑤实施对策:a.建立个人档案。实施一对一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相关危险因素、分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等);b.针对运动饮食认知不足者,重点进行运动、饮食相关知识宣教,通过手掌法或标准化餐具指导确定餐量;c.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因未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方案所致低血糖情况,调节用药剂量时,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d.强化应用胰岛素笔患者住院期间教育及管理,制定胰岛素教育课程表,指导患者通过示教形式餐前注射胰岛素,并于患者出院前2~3 d,通过反示教形式对患者注射技巧掌握情况予以评估;e.强化陪检人员知识宣教工作。规范糖尿病陪检流程,制定陪检员工作流程,规范化培训陪检员。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统计两组遵医行为及低血糖发生率,包括规范用药、积极运动、合理饮食、自我血糖监测。②统计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对护理质量与态度予以评估,非常满意:≥9分,满意:7~<9分,不满意:<7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③统计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依据SF-36量表予以评估,共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遵医行为及低血糖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规范用药率(97.87%)、积极运动率(89.36%)、合理饮食率(89.36%)、自我血糖监测率(95.74%)高于对照组(72.34%、65.96%、68.09%、70.21%),低血糖发生率(8.51%)低于对照组(25.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护理工作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护理工作总满意度(93.62%)高于对照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SF-36分值的比较
干預前两组SF-36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F-36分值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低血糖为T2DM患者住院治疗期严重并发症类型,但由于其症状无典型性,患者发病时通常无明显感觉,因此多延误最佳干预时机,严重者可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临床多项研究表明,低血糖为血糖浓度较低所致脑部功能不足引发的综合征类型,若低血糖程度较轻,则低血糖反应表现为颤抖、心慌、饥饿及出汗等,但若低血糖病情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则会引发脑功能障碍等[11-12]。采取有效护理干预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极为重要。
糖尿病常规护理多是依据疾病共性及医嘱所制定,并参照主观经验施护,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有明显弊端,如护理内容过于流程化及程序化,缺乏个性化,且未能根据患者生理病理需求给予对应施护,多滞留于经验护理层次,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13-14]。而QCC活动主要是借助集体合作解决工作现场等问题,注重对工作中问题开展群体思考及分析,并对商讨制定的改进措施予以跟踪、持续改进,可有效解决护理工作中问题、持续提升护理质量[15-17]。兰文霞等[18-19]研究结果均证实,通过实施QCC活动,可有效降低T2DM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一致。且研究组干预后SF-36分值及各遵医行为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实施QCC活动,可最大程度避免T2DM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且利于培养其养成良好遵医习惯,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分析其原因在于:QCC活动是一种人性化、自主化的自下至上的管理方式,组内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形式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商讨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培养组内成员创新严谨思维能力,且施护期间组内成员团结互助,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邹艳波等[20]研究也指出,QCC活动可集思广益,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问题分析与改进,能保证护理内容具备有效性,最大程度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取QCC对T2DM住院患者实施干预,还可有效加深其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QCC活动,可有效改善T2DM住院患者遵医行为,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燕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2):130-132.
[2]方芳,文学芳,王和平.睡前护理干预对预防2型糖尿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 20(24):132-134.
[3]童奥,朱慧娟,马小艳,等.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特点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3):2155-2157.
[4]赵秀君,刘丽华,王竹宁,等.集束化管理对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低血糖事件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0):36-38.
[5]张丽亚.2型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8,16(3):334-336.
[6]王玉芳.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5):3425-3425.
[7]艾衣坦·阿依特哈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6,12(4):15-16.
[8]李凤娇,周佩如,黄洁微,等.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低血糖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6,30(2):186-187.
[9]王兵平,苏金凤,黄立坤.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运用及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604-605.
[10]韩玉梅.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康复效果、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3001-3003.
[11]王巧玲,牛铭芸.品管圈在降低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4):415-417.
[12]仲畅.品管圈在降低外科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2017-2018.
[13]杨事欣,汪珠,崔英杰,等.品管圈管理在降低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3(20):2845-2847.
[14]郭晓迪,胡细玲,龚冬娥,等.品管圈在糖尿病住院病人低血糖预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7):725-727.
[15]吴静,张晓娟,蒋娟,等.品管圈管理在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281-283.
[16]潘炜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997-3998.
[17]林红霞,陈凤笑,莫桂英,等.品管圈活动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67-68.
[18]兰文霞,王晓云.应用品管圈降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S1):78-80.
[19]谭晓青,李冬敏,朱淑芳,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7):525-526.
[20]邹艳波,李雯,黄倩蓝,等.应用品管圈降低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20-622.
(收稿日期:2018-11-20 本文编辑: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