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精准把握教学方向
2019-05-04李晓梅
李晓梅
[摘 要]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基于课程研究和教材研究来设计教学目标,并准确规范表述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向;生态系统的组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1-0085-02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能够达成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的描述,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它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下面笔者以《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课为例谈谈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
一、研究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它服从于国家教育目标,是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具体依据。国家教育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目标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对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发展方向做明确的要求与定位。课程目标提供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与目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通过具体的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整体出发,从教育的总任务出发,系统地把握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个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课程目标体现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精准地把握好教学的方向。
二、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应深入研究分析教材,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有哪些知识目标,这些知识目标与前后知识目标有什么样的联系,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有哪些知识只需学生理解,有哪些知识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同时避免单纯地将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要求当作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整合,使教学方向更加明确;要分析使用怎样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哪些活动使学生获得哪些能力,得到哪些情感的体验与价值观的提升,即分析如何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避免单纯地将掌握更多的知识作为学生最终的学习任务。课程标准中主要体现的是知识目标,对于能力目标,教师要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去寻找,而对于情感目标,其达成过程往往是隐性的,有时需要通过显性的知识获得与技能习得来体现。如课程总目标有“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如何实现这些课程目标?只有将它们落实到具体的课时教学中。以《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节课为例,要使学生接受和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因此教師可在能力目标的设置上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分析综合与简单推理的能力。课程总目标要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本节课可以“生物富集”这一模块知识作为载体,在设置情感目标时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去。
三、规范表述教学目标
清楚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地厘清教学思路,建立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能有效提高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就是要将一般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清晰地指出学生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1.教学目标的要素
行为主体:描述教学目标,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
行为动词:表明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
行为条件:要说明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环境、设备、时间、信息等)。
行为标准:表明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
2. 教学目标要素的表述
行为主体: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描述需改变为“能认出……”“能理解……”“能写出……”“对……做出评价”或“依据……对……进行分析描述”等,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行为动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行为动词分别对应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三大类不同的目标维度,每个目标维度再细分为不同的水平,如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能力目标包括“模仿”和“独立操作”两个水平,情感目标包括“经历”“反应”和“领悟”三个水平,课程标准针对各维度的不同水平分别提出了要求。将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等一些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难以测量、无法检验的动词,具体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可体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写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等,这些都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教学内容所属目标维度及水平,从而据此选择不同层次的行为动词,发挥教学目标的引导作用。
行为条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者是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即指向结果的行为过程。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实验,体验……”等。
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达成的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描述了教学活动以后学生应有的行为表现,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描写……”“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限定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为测验和评价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
只有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才能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课程目标只有体现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才能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研究教材才能正确地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目标中,规范表述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地厘清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能有效提高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四、结合教学实践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