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以诗教学之我见

2019-05-04陈媛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树德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诗性学科,其独特的育人之道,在于以诗教学,即以诗感发学生,使之确立高远的志向,树立高尚的品德,勇担时代使命。如此,将德行教养与学识教导糅合化一,进而实现德、行合一的诗意德育。

关键词:以诗教学;明志;树德;铭史;诗意德育

作者简介:陈媛,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教师。(湖北  武汉  43022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133-02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精粹的语文教学本身便是具有修身、养德功效的诗性学科,将德行教养渗透于学识教导之中,是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育人之方。在教学中,只有以诗语陶冶学生的性情,以诗情启发稚者的心智,以诗意提高思想的维度,最终才能让人文之光闪耀于心,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行合一。

一、诗以明志,志存高远

诗以言志,亦可启智,语文教学可将德育诗意化。所谓的诗意德育就是以焕发德育诗意魅力为出发点,以立民族之德、树中华之人为价值取向,将传统诗教理念与学校德育融成一体的德育理念和操作方式。生长在诗国的少年,置身于浩渺无垠的中国古典诗海中,可以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丰富,涵养得以深厚。古之诗人以诗言志,可抒发自我之抱负;今之师者以诗启智,可成就学生之志向,因此,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便是少年立志的最好契机。

汉乐府的《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最能使少年警醒于心;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有奋发立志之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使少年有远志之思。笔者常常让学生吟诵这些诗歌,愿诗如春雨,浸润少年之心。在教学中,更是力争抓住每一首好诗,启发他们的诗性。“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便安排了《古代诗歌四首》,其一即是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歌可以成为初一学生认识志向的开始,于是笔者决心上好这首“志气之歌”。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奸雄”形象近乎成为初一学生对曹操的全部认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难达成教人以志的诗歌功效。于是,在教学导入时,笔者便给出几副对联让大家重新认识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文章贯古今,论汉魏当时,不输七子;武略兼天下,逢孙刘合力,才让三分。”学生既猜又疑地指出对联写的是曹操,笔者则及时给予评价。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曹操文武双全,不仅是一代枭雄,还是一位豪情满腹的诗人,是一位致力于一统天下的志士。在引导性認知下,曹操的才情与抱负都被学生挖掘出来了,接下来,再正式学习《观沧海》。在学生品析完沧海之景后,笔者点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抛出一问:“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景象仅仅是诗人虚写的外在景象吗?”学生又开始热烈讨论。声息渐无后,笔者简单介绍了《观沧海》的创作背景,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线索,最后,他们提出:“壮丽的虚景应当是诗人内心豪壮之情的抒写”,“歌以咏志,所咏志向就是统一北方的壮志!”笔者听后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并总结道:“所谓‘诗言志,即是指古人常常用诗歌表达志向,所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壮丽之景即是诗人胸中雄壮之志!”此课小结:“那么,曹操这首诗歌教会了我们什么呢?”学生纷纷提出:“我们应学习诗人的远大志向!”

二、诗以树德,德行敦厚

语文的诗性特质成为贯彻诗意德育的天然优势,冯铁山教授提倡立足于中国固有的诗意文化,挖掘文本的、生活的诗意点,使之成为道德品质的培育点,每一个培育点均做到归真、求善与至美的圆融,变外在的内容为学生德性生长的自我需要。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结合课文内容,以原创或自创抑或改编几句现代小诗,就能让学生感悟生活的真、善、美,为之树立美德与美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如一条流淌着脉脉温情的溪流,可以浇灌学生心中的亲情之树,让他们将敬老爱幼的良好品行付诸生活。教学时,笔者在幻灯片上展现远方的田野,让他们真切地看到小路尽头是四个背影……在学生陷入无限遐想之时,笔者轻轻地念起了诗:“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呵护新生的幼苗,一手扶持垂矣的老藤;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托起东升的旭日,一手捧回西沉的夕阳。爱,是左右手,一手牵着子女的未来,一手牵着父母的现在,真情传递,紧紧相依……让我们追寻莫怀戚的笔墨,散步在初春的田野,感受亲情的温暖。”余音绕耳,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眼中温暖的柔光。于是,我与他们在诗情流溢的字里行间,完成了一次诗意的“散步”。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雅致动人的诗语感染学生远远比直接说教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尚处在父母庇佑之下的孩子会始终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保护是一种使命,是理所当然的天职,很多孩子失去了感动之心,更失去了感恩之意。但孩子的天性总是善良的,有些失去的品质是可以通过诗语被温柔地唤醒。“母亲如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旧清澈纯净;母亲如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遭遇黑夜的阴霾,依旧明媚晴朗;母亲就是那一把荷叶,让你娇嫩如花的心,即使遭受生活的苦雨,依旧亭亭绽放。如果你就是那一朵莲花,是否会回馈给莲叶一首赞美的诗呢?”我想,优良品质的养成,或许就在一诗一句的熏陶之下。

三、诗以铭史,勇担使命

诗词歌赋有着永恒不灭的魅力,它们能穿越历史的腥风血雨,在时代的滔天巨浪中镌刻着人类的至情真理。从遥远的先秦诗歌到近现代百花齐放的各派诗流,多少优秀篇章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的前程。诗歌,是感召少年学史、鉴史,传承历史使命的绝佳途径。

为喜迎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大力举办“红色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为了鼓励学生参加朗诵比赛,在网站下载中国中学生演讲视频,让他们感受到同龄学生的风采,激发他们表现自我的热情。进而引导他们诵读抒发革命情怀的经典诗词,并努力查阅诗词创作背景,探究诗词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最后将点滴感动与感想书写成章。经过选拔出的学生代表,选择的是毛泽东的词作,演讲题为《万丈豪情绕指柔》:“民族危亡,国运多舛,他只能用昂扬的斗志、壮烈的激情和毕生的精力去开拓中华的未来,他只能用铁一般的意志去托起祖国光明的希望!他的一生,又能有几个这样的夜晚,能将心中的万丈豪情流泻成指尖的脉脉温情……一生意气吞江海,万丈豪情绕指柔。”学生写下如此感慨时,我深知红色经典诗词的感召力已然深深烙印于他们的心灵!诗词的感化有如春雨,总是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他们的灵魂。这次朗诵,从前期准备到最终参赛的全过程,使学生将红色诗词中奋勇直前、奋斗不息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精神铭刻于心,使自己的思想有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自古至今经典诗词都是文学园地里的瑰宝,那跌宕起伏的情感,或深婉蕴藉,或慷慨激昂,传达着人心深处的积极力量。若无诗,人类的情感恐怕不会如此丰满健全。诗可明志、可树德、可铭史、可将高行美德之教寓于打动人心的律动之中。实践证明,最好的语文教育,应当是诗性的启发,是无声无息的感染,是由外而内的感发,是使学生自省自悟的感会。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冯铁山.诗意德育:立德树人的民族化探索[J].光明日报,2015.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树德
在“师德”中探寻一个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重视儿童心理 启智树德方法
小小鱼
活着
育人先育心 树人先树德
浅谈语文教师的情感智慧
试论语文教师的情感智慧
斫琴师刘树德 削桐为琴,绳丝为弦
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