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思维学的建构
2019-05-04陈剑泉
摘 要:语文思维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是一般思维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特殊表现,也是语文学科应独自承担的思维训练内容。语文思维学的建构可以为语文课提供思维训练的内容,纠正思维训练出现的偏差,使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提升落到实处。语文思维学的建构要甄别已有的研究成果,吸收其合理成分,同时还要从语文的亲缘学科中开发相应的语文思维知识。
关键词:语文思维;一般思维;语文学科;建构
作者简介:陈剑泉,四川省双流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 成都 6102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7-0020-03
一、何为语文思维
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叫作语文思维,这种思维是一般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所以语文思维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或者说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类、归纳、演绎、类比、抽象、概括、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如果把语言文字运用理解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部分,那么,语文思维就可以理解为一般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写作过程中和口语交际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当前,很多专家和教师都在提倡语文课要注重思维训练,但对于把什么样的思维训练作为语文课独自承担的任务,却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训练的是这些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能力。例如,在理解和认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观点时,数学学科可以用“0.9999…=1”这种形式来达到目的,语文学科可以用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来达到目的,这就是辩证思维分别在数学和语文学科中的特殊表现。
那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对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尽管都会用到语言文字,但语文学科关注的重心是语言文字运用本身,而其他学科关注的重心却是语言文字运用所传递的信息。尽管语言文字运用所传递的信息对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影响很大,甚至是非同小可的,但前者是其他学科或者是各个学科所共同承担的任务,只有后者才是语文学科独自承担的任务。可用表1来理解语文思维。
二、建构语文思维学的问题表现
1. 离开语言文字运用来训练思维。在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以文本内容、写作内容为载体来训练思维,大包大揽一般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学《愚公移山》时,重点落在了“愚公搬山不如搬家”的思考讨论中,而不是關注思维在理解此文主题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当前,很多教师都强调学生在写作中要进行理性思辨,要求学生写的作文要符合逻辑,但强调的重点却是写作内容要有理性思辨,写作内容要符合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和空间逻辑,这当然很重要,但这是所有学科都应该承担的共同任务。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所要独自承担的任务是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时要有理性思辨、要符合逻辑,即理性思辨、逻辑推理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如符合语法、讲究层次、讲究修辞、讲究连贯性等。
2. 语文思维训练走偏的原因。
(1)没有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就是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虽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涉及语言文字运用以外的其他相关因素,是各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但在语文课程的结构体系中,语言文字运用却是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最本质的构成要素。一切其他构成要素都要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而运转和发展。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设科的基础,是课程的立足点和归宿,其他收获都是这一基础因素发展的附带产品。如果明确了这一点,语文思维训练自然就会落在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训练上。然而,有的人根据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规定出发,就认为语文教学可以脱离语言文字运用而直接对人文性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样也就脱离语言文字运用而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文化探讨和审美鉴赏。这种错误观念是导致语文思维训练走偏的思想原因。
(2)语文思维知识缺位。语文思维是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但这种特殊表现却未有完整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也没有这方面的介绍,语文教师在大学学习或在各种培训当中也很少受到此方面的启示,即语文思维知识是缺位的。由于这种缺位,就导致了语文思维培育内容的缺失,所以语文思维训练旁落便不足为奇了。
三、建构语文思维学的策略
1. 树立正确的语文思维观念。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强调思维训练已经达成共识,因此,语文课标中已把思维发展与提升纳入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中,并且强调思维素养的提升是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来实现的。语文思维学的建构正是要树立这样的语文思维观念,颠覆传统的通过语言文字运用所传递的信息为载体来训练思维的语文观念,使语文教学回归语文学科的固有轨道。
2. 更新语文思维的理论体系。当把语文思维理解成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时,对这种特殊表现的归纳和总结,进而形成系统就十分重要了。语文思维学的建构正是要形成这样的系统,从而弥补语文课程中缺位了的语文思维知识。包括语文思维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又包括文本解读思维方法、文本鉴赏思维方法、文本写作思维方法、口语交际思维方法等,这些思维操作方法应成为语文思维培育的内容而传递给学生。
3. 创新语文思维的教学内容、手段和途径。由于传统语文学科忽略了语文学科本应承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训练,因此,在很多语文思维训练的课堂上,其教学内容、手段和途径常常都是与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不相干的。调查发现,语文思维学的建构可以起到纠正教师的语文思维观念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指导语文课堂实践,开辟出真正属于语文思维培育的教学途径。
4. 防治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弊病。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思维的学科要求出发,对思维课堂进行检讨,由此,既可以归纳出其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思维培育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方法,为一线老师所借鉴;又可指出其偏离语文学科特点的思维培育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危害性,避免一线教师盲目跟风学习,从而有效防治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弊病。
5. 从语文的亲缘学科中开发语文思维知识。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与语文最亲的学科涉及语用学、语言学、文章学、文本学、文艺学、修辞学、写作学、演讲学、阅读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常常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对这些知识的选择和重组,以此来解决语文学科中的问题。选择和重组需要一定的思维操作,这种思维便是语文思维操作,因此,语文思维学的建构要从语文的亲缘学科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关系中来归纳、提炼语文思维的操作方法,从而开发语文思维知识。
四、反思与启示
目前,语文学科思维训练的研究,有的属于语文思维,有的不属于语文思维,对于这些研究成果,要仔细加以区别。
1. 针对文本内容、写作内容的思维研究。卫灿金教授在专著《语文思维培育学》中指出,中小学语文学科思维培育的目的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结合课文教学和语言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切实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他们的思维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读写听说应当具备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1]这种思维培育的落脚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助语文教学的途径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来促进语文的学习。与卫灿金教授观点相近的有刘永康教授的创新思维、余党绪的批判性思维、肖家芸的思辨作文等,他们的观点虽然不是对语文思维本身的研究,但这些思维却是影响语文思维能力提升的最重要的外围因素,在某些阶段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为不具备他们所提倡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进一步去研究这些思维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因此,语文思维学的建构要不断地吸收这些专家的研究成果,但又不止于这些成果,还必须再跨一步进入语文学科领域,花大力气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特殊运用。
2. 针对语言文字运用过程的思维研究,即语文思维研究。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冉正宝教授,他在专著《语文思维论》《语文思维教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语文思维的概念,把语文思维与数学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等学科思维区别开来。他认为,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这个概念第一次使语文学科思维的独特性凸显出來,在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冉教授的语文思维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对“语文对象”的解释,他认为“语文对象是培育语文思维的具体媒介材料,它们主要是指文字、文章和文化。”[2]其实,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学科,语文对象不是指具体的媒介材料——语言文字,而是指媒介材料的运用过程——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是语言学的对象,而不是语文对象,语言文字运用过程才是语文对象,所以语文思维的对象应该是文字如何形成文章、如何传承文化的过程。又比如,冉教授在语文思维的概念中提到,语文思维是借助于形象来认识对象的过程,这就把语文思维窄化了,笔者认为,语文思维不仅离不开形象思维,同样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因此,在建构语文思维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应吸收名师研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舍弃其不合理的部分。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尽管没有提出语文思维的概念,但他们却对语文思维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孙绍振、孙彥君的《文学文本解读学》就属于文本解读思维的研究,马正平教授的赋形思维与路径思维便是语文思维中的写作思维研究,等等。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及系统化,是语文思维学建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积累经验,最终实现语文思维学的有效建构。
参考文献:
[1]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82.
[2] 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