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活动性教学实施“性别素养教育”的策略

2019-05-03庄颖

职教通讯 2019年24期

庄颖

摘    要:学生“性别素养”缺失或偏差现象及后果日益严重,而关于中职生的“性别素养教育”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立足中职语文活动性教学开展相关教育具有鲜明的可行性。通过“破”单元、“立”单元的策略,落实主题性教育;通过入教材撷素材的策略,加强渗透性教育;通过明差异求共性的策略,推动互化性教育。透过落实三大策略,使中职语文教师在努力坚守语文课程教学之本的同时,自觉担负起“三全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重任。

关键词:活动性教学;性别素养;性别素养教育

通过概念基础上的仿辞格,将“性别素养教育”的概念初步介定为:面对受教育者开展性别素养方面的养成教育,帮助个体养成正确审鉴自我和他人性别魅力的能力,培养个体能懂美知丑、言行有度、身心健康,能掌握加强自我性别修养的方法和途径,由此树立起积极健康的性别观念,并养成正确积极的生活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基于此,笔者对中职语文活动性教学实施“性别素养教育”研究的目标、缘起及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实施研究的三项目标

所谓语文活动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于“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两个版块。

立足中职语文活动性教学实施“性别素养教育”策略研究,贵在既坚守语文教学之本,又有效落实德育之责。以此为阵地,实现“性别素养教育”三项目标,即帮助学生完成性别差异和性别共性方面的认识性教育,关于生活、爱情、家庭、职场、家国等观念的引导性教育,以及在审美、气度、人格、精神、情怀、修养、价值、理想等方面的提升性教育。

二、实施研究的三方缘起

(一)学生“性别素养”缺失或偏差现象日益严重

性别的基因差异决定着男女个体必会呈现出相应的性别素养特征,它们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健康健全的性别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清晰地认知自身和他人在性格气质、角色行为、修养形象等方面的标准,明确是非美丑,鉴别得失异同,对个体的成长、生活以及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因学校和家庭等教育环境的疏忽,再上娱乐环境的某些误导和网络“审丑”风气的发酵和催化,学生“性别素养”缺失或偏差的问题日趋严重。在混沌混淆中完成成长的个体,既无法具备自觉审鉴自我性别之美的概念,又欠缺对他人行为、气质等作出合乎标准的判断和反思的能力。

于是,男生“花样美男”成为流行,“雌雄难辨”更是时尚,在为人处世时往往又显得心胸狭窄,更严重的是责任意识淡薄,遇挫易于消沉或走向极端,或者则将武力、欺凌等作为“男子汉”气概的标榜。同样,文雅端庄等美好修养也被女生所忽视甚至拒绝,行为规范、纪律观念等缺失的所谓“女汉子”行为倒大受追崇。行为意识和审美追求明显偏离应有的群体规范的现象已绝非少数,就如大同市某中学校长所说,“男孩子性格文弱、细腻、敏感,女孩子却泼辣、粗犷……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了”。

中职学生“性别素养”的缺失和偏差一旦深入内在的审美观念甚至会导致个体的性格扭曲,以致其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正如我们所见和所忧的一样,女生殴打或凌辱他人的校园欺凌事件亦是愈演愈烈;据有关调查显示,现代女性青少年造成的违法犯罪现象也日趋严重,尤其是少女犯罪剧增,占女性犯罪的70%左右,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现象背后,“性别素养”的严重缺失难免为原因之一。

(二)中职生“性别素养教育”研究处于忽视和空白状态

“性别素养”的缺失和偏差以及导致的不良社会现象日趋严重;反之,有关学生“性别素养教育”的研究却至今未受教育界的重视。而以“性别教育”为关键词的现行研究则呈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研究重点大多局限于学生“性教育”“性别教育”等生理科学的教育,或是基于性别差异研究某一学科的学科教学;二是与“性别”有关的生理科学教育研究大多集中在幼儿阶段,有关“角色教育”“礼仪教育”等基于性别差异理论视角的性别道德教育、性别认同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里,尤其是集中于女大学生群体。

总之,无论从研究的关注重点、年龄阶段还是关注群体,现有研究中关于中职生“性别素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边缘化、缺失甚至空白状态。

(三)中职语文活动性教学平台具有鲜明的可行性

“性别素养教育”是基于“素养教育”“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以中职语文活动性教学为平台实施中职生“性别素养教育”既具其迫切性,又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从迫切性来说,中职生是“性别素养”缺失相对集中的群体,校园欺凌问题也比较严重。从合理性来说,立足中职语文教学实施“性别素养教育”,一是担起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本職,二是语文教材大量选文都凝聚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传统美德的价值共识,有非常丰富的德育营养。从可行性来说,“语文活动性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它主要体现于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两种形式,教学既不受应试教育的牵制,又能在融入实际、融入生活的活动性教学中形成一种文化熏陶,将素养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溶于润物无声中,使教育实施更具可行性。

三、实施研究的三大策略

重视并落实中职生性别素养教育迫在眉睫,立足自身教学实践、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更是中职语文教师应当担起的一份教育职责。

(一)“破”单元、“立”单元,落实主题性教育

所谓“破”单元,是指不受教材固有单元的局限,打破现有的选文编排和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型的单元设定。

所谓“立”单元,是指根据教师规划的学期方案和教育主题,重组选文单元,明确教育目的,设计并有效实施“性别素养教育”活动性教学课例,既保障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落实,又切实达成“性别素养教育”目的。

以现行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制的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例。根据“性别素养教育”可行性所需,教师可以打破原有六个单元的限制,在挖掘选文共同性、发现教育主题可行性的前提下重组单元,包括所需的选文素材和活动性教学类型。如在充分认识并挖掘选文教学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单元一和单元四虽有“现代诗歌”“古典诗歌”之分,但在情感教育和德育方面存在诸多相似点,如《沁园春·长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相信未来》和《归园田居》《将进酒》《旅夜书怀》《书愤》中都折射着诗人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致橡树》与《静女》以爱情为主题古今呼应,在启迪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念方面都有极鲜明的教育作用。据此,可以合并两个单元,提炼并设定“生活篇”“爱情篇”等主题,通過“青春诗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课例以及“交谈”“朗诵”等口语交际形式的课例来实施有关“性别素养”的教育。

(二)入教材撷素材,加强渗透性教育

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契机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块宝贵的德育基地,育人机会随处可见,育人素材取之不尽。

以女生的“性别素养教育”为例。教本中含有大量或正或反的教育素材,将之调用,便在渗透性教育中帮助女生认识到,优秀的性别素养也是一个优秀女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比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可以“精神篇”为主题,通过口语交际“讨论”的形式,引导女生认识到,刘和珍之所以会绽放出让鲁迅先生都敬重三分的光彩,不仅因为她有着善良、乐观的女孩本性,更有着爱憎分明、热爱知识、责任意识强等正直青年的良好修养。

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们也可撷取出大量的女生素养教育素材。比如,黛玉举手投足的细节处处散发着一个知书达理女孩的气质美;相比之下,王熙凤色彩斑斓庸俗不堪的着装打扮则毫无美感可言,只会贻笑大方。而单元设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红楼”》便可以“修养篇”为主题,教导学生束身修行、礼悦人生的重要性。

同样,在欣赏选文中男性人物形象之后,教师也可设定合理主题,采取可行的活动方式,帮助男生进行男性素养的培养,如通过对蔡元培先生的认识,我们可以引导男生在欣赏蔡先生人格品质的同时得到思想和修养上的升华: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蔡先生这样的,在知识上广博,在学问上杰出;既能宽厚待人,又能勇于担当。

例子俯拾皆是,但有无效果还得依赖教师的自觉和责任。一是要贵在坚持,需要教师的有心和耐心,需要教师不求一日之功的踏实和自觉;二是贵在渗透,这样的教育没有被设定在教纲要求中,教育契机只能靠老师在教学点滴中去发现去捕捉,去实施春雨润禾般的渗透性教育。

(三)明差异求共性,推动互化性教育

为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审鉴自我性别和他人性别魅力的能力,掌握加强自我性别修养的方法和途径,树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观念,在“性别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明确素养的性别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是研究的基础和根本。但是,性别之间优秀素养的互化与交融可以锻造个体更完美的特性;所以,在推行“性别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取共性开展互化性教育就显得更重要,同时也体现出了德育的科学性。

比如:“细心”这一特性,传统观念总是赋予女性素养,这是狭隘认知,《鸿门宴》中的“樊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粗中有细让读者赞赏有加;所以,在活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作引导:“细心”理应是男生女生共有的良好素养,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建筑、制造等职业的,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具备“细心”这一素养才能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同样,通过《纪念鲁迅先生》一文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先生在着装方面居然很是讲究,但这不仅没有损坏先生形象,反而更衬得先生亲切博学,所以,博学多识可以增加一个人无穷的魅力。

又如:责任感,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简单分工时代,“社会责任”似乎只和男性划上等号;但其实“社会责任”早已不存在男女性别上的倾向了,对于现当代女性来说,“社会责任”同样是一项不或缺的素质和修养,《荷花淀》中水生嫂等妇女的形象,正是开展“家国篇”“责任篇”性别素养主题教育的极佳素材。

立德树人,德技重并。德育无疑已是当今职业教育的首要重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的“三全教育”也明确赋予了每门课程以德育责任。而立足中职语文活动性教学平台,明性别差异,开展性别素养的引导性教育;识性别共性,开展人格魅力的提升性教育,正是在上述教育背景下,在坚守语文课程教学根本之上的一种自觉担当和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 王洪志.文学教学中的大学生性别素质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55-56.

[2]卜卫.关于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性别平等倡导战略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1(3):5-12.

[3] 阮艳.试析以女大学生为对象的性别文化传播现状——兼论寓于其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224-225.

[4] 于光君.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