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
2019-05-03刘梦林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从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入手。教师要从教材和课堂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掌握数学技能,增强数学观念。小学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2-0026-02
引 言
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应将数学概念、数学方法融入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在生活中学会应用数学,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问题探究,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知识,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其探索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设置的问题要合理、要有针对性,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避免落入枯燥乏味的窠臼。教学问题引导可以是结合身边情境设置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灵活性强、能发散思维的问题,还可以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实践性问题。总之,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接受程度,起到启发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层层推进,逐渐探索出新知。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常见的飞机、开门冰箱、蝴蝶等不同的实物展开教学,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如这几种实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然后追加问题:怎么能看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属于轴对称的图形呢?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分析总结,逐渐探索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分辨轴对称图形。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动手做的轴对称图形,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教师将问题设置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在探索中思考图形特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运用问题情境导入直观内容,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再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节日,引入关于年、月、日的概念,设置关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日期之间的关联;还可以通过台历、日历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月份、年份之间的差异。这种场景引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上的空间概念,加强学生对日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二、活动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创新活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要让学生掌握用数学思维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活动教学有利于创新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其发散思维较强。教师在活动中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都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使其主动发现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整合各类信息,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整个活动教学中,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题目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1]。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室、卧室、客厅地板形状开展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分析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假设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地板是由四十块相同的地砖组成,那么计算客厅的面积是不是数每条边地砖的个数就可以?假設卧室是一个正方形,那么计算面积是不是数一条边的地砖数量就行了呢?教师通过设置这些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生活中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其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探索事物。在活动探究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数学要素,为学生在本质上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帮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对客观世界和数学知识的认识逐渐深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运用数学的方法和思维去思考问题,在脑海中建立了明确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强化核心素养
小组合作是素质教育下重要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班级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差异,教师可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帮助,提升其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并加以指正,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在合作中获得进步。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反复讲解变成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思考,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及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这部分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密切,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将新知识融入课堂讨论中。教师首先应引入数学整除与有余数的几道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判断哪几个算式是整除算式,哪几个算式不能够整除;计算后,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同时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整除和除尽算式的差别,最后再找出哪些是奇数和偶数,并讨论其关联性,从而在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并适时导入约数和倍数的概念,讨论一个数最小和最大的约数及个数等。教师提前设置合理问题,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出最新的知识。在实践学习中,学生能够发现倍数的规律,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数学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在小组讨论中参与评价并引导学生反思,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让小组代表展示,总结本组成果,组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分析不同结果的差异性。教师针对学生讨论过程,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针对学生体现出的各种综合素养和探索积极性进行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能力。
结 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出问题,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通过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过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猜测、推理、运算和验证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孙兆辉,仓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刍议[J].吉林教育,2017(10):44.
作者简介:刘梦林(1990.11—),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初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