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县海葩苗的风俗习惯开发与研究
2019-05-02胡家莉
胡家莉
【內容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瑰宝。我国56个民族,便拥有56个特殊的文化风俗,又因地而异。在贵定云雾镇的苗寨,便生活着苗族的分支——海葩苗。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风俗,这支苗族能歌善舞,又有自己特殊的歌舞习俗。本文会从对这支苗族的文化风俗进行研究,并将这些风俗带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海葩苗 苗族文化 文化课
引言
在贵定云雾镇的苗寨,便生活着苗族的分支——海葩苗。这支苗族据说是来自东海之滨,后沿江西、粤西入黔,先是居住于窑上茶山,后来又迁徙到云雾山主峰之下,并世代定居于此。他们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带到了云雾山,为云雾山带去了欢歌。在海葩苗的聚集地,文化教学离不开他们的风俗习惯,本文会对海葩苗的风俗进行分析研究,并带入到课堂教学。
一、海葩苗特有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
1.服饰文化
海葩——意为“大海之花”,这是因为他们来自于大海之滨。这只民族,在海边带来了海贝,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并将海贝长存于他们的服饰文化中。
海葩苗的女装多是蓝色,这也是因为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他们的服装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便是身上的“背牌”,这“背牌”中将海贝、刺绣、银饰、蜡染等融为一体。整个服饰上再坠上海贝拼花,代表了他们对故土的思念与祝福。他们将自己对故土的感情都寄托在了服饰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服饰文化。
2.舞蹈文化(祭祀文化)
每个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有自己的特殊信仰,他们崇拜他们的文化,崇拜自然。海葩苗有他们独特的舞蹈——“芦笙长鼓舞”,据传这是从远古祖先流传至今的,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苗族芦笙长鼓舞主要在贵定县西南面海葩苗聚居区域流传,尤以云雾镇鸟王村为胜,这也是海葩苗人民祭祀性活动最隆重的“牛打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鼓舞将铜鼓、长鼓、芦笙融为一体,并以女子群舞的综合艺术形式相配,将古老的海葩苗祭祀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承载了海葩苗族许多的传统文化习俗。
3.民风习俗
贵定县云雾山区的苗族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坐花场”。花场分为青年花场和中老年花场。中老年花场主要是已婚妇女聚在一起做一些女红,青年花场则是与古代“庙会”异曲同工的集会。青年们在花场中遇上自己中意的对象,男青年可向女青年索要一样信物,若双方均有好感,在交往一段时日之后,可由父母遣了媒人去上门议亲。
二、在中学课堂中代入苗家文化的策略
1.开设文化课
每个学校都可以因地制宜,自主开设一些符合本地文化的课程的。作为苗族自治州里中学,长期与苗家人交往,对双方的文化也应当有基本的了解。学校可以开设一堂文化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苗族文化,由小及大,去领略我国大好河山所孕育出的各族文化之美。
该课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苗族的服饰美、舞蹈美。可以让海葩苗的学生带上他们的服饰来为同学们展示他们的服装,并由他们向同学们诉说他们的服饰背后的故事。由同龄人的叙述得来的知识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接收记忆。接着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民族的服饰,让学生去对比各族服饰的差别,并由此为学生介绍各民族服饰背后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服饰美。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长鼓舞的视频,在学生观看时为学生介绍长鼓舞的由来与内涵,让学生体会我国各族先祖的智慧与才艺,让学生对我国的先祖有一定的敬畏,并由此来尊重我国文化,并愿意为了我国建设而奉献自己。
2.开展进苗家实践活动
如果只是课堂学习,可能依旧有些学生不能了解苗寨的文化与习俗,一些对“美”比较慢热的学生,还不能真切的体会到这种美。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课带学生去苗寨学习。在每年秋收之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现场观看苗族人民的长鼓舞,并鼓励学生跟着苗族同胞一块儿跳舞,去真切的感受丰收的喜悦。
在平时,学校也可以和苗寨达成共识,每周带一个班级的学生去苗寨学习他们的文化。服饰之美,不止是外观美,还有劳动美。教师可以请苗寨的妇女教授学生女红,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服饰在自己手上被制作出来的喜悦。当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制作,不能学习了文化而落下了成绩。
在这种劳逸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学生不止了解了苗族文化,对其他各族文化也有了浅显的认知,让他们对我国文化有更深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