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观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文化的传承
2019-05-02杜丽娟
杜丽娟
【内容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德育教育是核心。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界定素质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德育教育的意义及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 德育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第四条对“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了这样的表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要面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取向两种抉择,保证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和获得所必需具有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擅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需要培养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而语文教育和德育的结合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语文教育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使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觉醒,养成自尊自强、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并养成吃苦耐劳、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对学生的心灵教育,努力塑造学生感恩、求真、进取的美好心灵,才能培养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的中学生。因此,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必须加强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
1.品味语言文字,以诵读培养德育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而经典的诗、词、曲、赋、文、小说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巧妙的结合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鉴赏情感表达,以赏析培养德育
诗词的生命在意境,意境的灵魂在情感,故赏诗词之境就是感悟诗词之情。语文教师都应具备深厚的文词审美素养,根据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素材,其语言分析便可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文本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为学生营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课文中特定的环境、人物、事物、感情、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价,和文中的作者对话,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内容。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材料,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视觉、听觉享受,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抱负和胸襟,全面领会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和哲理美。
3.用心聆听故事,以感官培养德育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例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羁旅思乡诗,采用了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天高水清,落木无边,长江不尽,诗人置身于这样宏阔的背景中,为什么会“悲”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词的语境切入,抓住诗中的關键字词,品味意象、意境、意蕴之美,体会这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魅力,理解杜甫悲秋的原因;另一方面,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展开,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走进历史、走进文本,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4.将情跃然纸上,以写作培养德育
要作文得先做人。提起写作文,很多同学都对作文甚至感到惧怕,每每提起笔的时候,总是“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渐渐地对写作文就没有了兴趣,久而久之对作文就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追根究底,是因为学生平时生活中的素材,不能在作文中立意,写作就如同戴着手铐脚镣被禁锢了。因此,要想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一篇好文章首先要从做人学起。另外,写作总是与当下的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教学论等学科发展息息相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渗入写作实践的结果。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德育发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