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践行落实培养途径研究

2019-05-02朱坚毅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落实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

朱坚毅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提倡立德树人的德育教育思想,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十九大之后,更是越加对此重视。而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教育学科,肩负着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任。德育学科的属性包括实践性,在初中生获取认知之后,就要做出正确的道德践行。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实际做法中对于德育的践行并不到位,由此就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德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育 德育教育 踐行 落实

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评价一个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程度不能够仅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数量或者对于课本上概念解释的背诵熟练程度,而是要从该学生是否掌握了对于良好道德素质的必备要求,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实施践行,践行的程度高低等方面来进行。所以,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行动能力,落实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研究就至关重要。在进行德育教法的落实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实践行动能力培养的阶段特征,以此来进行更为扎实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途径探索。

一、初中生德育践行能力的培养阶段分析

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践行能力培养,从阶段划分上来说,可以分为:践行前的内心认知、践行中的外在实施、践行后的反馈评价,整个阶段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1. 践行前的内心认知阶段

这是学生实践行动能力培养,德育教育落实的第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当下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觉得乏味无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对于这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认同,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知识与现实情况相违背,加之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初中生逻辑思维的欠缺、家长教师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教育作用,导致了很多的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上知行脱节,更有甚者出现了知行相悖的情况。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需要教师发挥好正确良好的主导作用,应用课上与课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社会、家庭各方面齐用力,真正实现初中生对于道德践行的内心认同,顺利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第一阶段培养。

2. 践行中的外在实施阶段

在初中生的内心得到认同之后,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切切实实的践行,这是初中生实践行动能力培养,德育教育落实的第二个阶段:践行中的外在实施阶段。初中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更小的年龄阶段就应该抓起,例如“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学生在学习完这些部分的内容后,在校园内见到老师,要做到主动的打招呼问好,对于教师正确的严厉教导,学生也不能报以埋怨的心理;在上下学的过程中,公交车上碰见老年人、行动不便的人、孕妇等都要主动的让座,回家后帮助父母承担家务,从这些小事做起,将道德与法治课本上学习到的良好道德品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初中生的践行外在表现有多种,在践行能力上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们要认同这些差异的存在,加强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实践意识和能力,落实第二阶段的培养。

3. 践行后的反馈评价阶段

任务执行后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事关重要,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实践行动能力的第三个培养阶段:践行后的反馈阶段,在教学中起着引导和鞭策的重要作用,缺少这一环节,初中生的践行能力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初中生在践行行为后,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评价,评价的角度有两种:第一种,学生的践行行为是正确的,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采用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保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再次遇到此类情况后能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认识,做出正确的道德践行方式;第二种,学生的践行行为是错误的,那么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采用一种负强化的方式对学生行为进行纠正,避免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馈评价就是拨乱反正的过程,对于学生错误的行为进行纠正,正确的行为鼓励践行,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落实中有明确清晰的前行道路。践行后的反馈评价阶段是第三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实施对于道德实践行为落实起着铺垫强化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践行落实能力的培养措施

初中生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做良好道德品质的践行者,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意识和培养需要可行的措施来进行培养,具体可以由三种途径来实现:

1. 内心认知途径:打造精品课堂

精品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三方面来构成,即教师的良好教学素养、精挑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让德育教师率先发挥榜样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用自己的高雅品德来熏陶学生,因为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是言传身教的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除了要具有专业扎实渊博的知识外,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师德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无穷的,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会透露出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例如“个人与集体”的教学部分,教师不要再列举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案例,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发现身边的事例;最后,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进,避免满堂灌输的做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情感熏陶法等,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不同的效果。除此之外,德育教育的精品课堂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来实现,例如,在这周的固定时间内,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像“遵纪守法,做好公民”、“文明礼貌,做好学生”、“卫生习惯的好做法”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教师进行总结和整理等。

2. 外在实施途径:利用多样课外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来进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以此来辅助提升学生的实践行动能力和意识。对于课外活动的方式,有观察活动、访谈活动、体验活动等,实践的场所有校内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等。以社会实践中的观察活动为例,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教导学生要由小及大,下到个人,上到国家都要诚实守信。为了让学生具有更深的体会,教师带领着学生来到离学校较近的一个农贸市场来进行观察,学生们发现在蔬菜的分拣过程中,虽然没有其他人在监督,但是师傅们还是按照蔬菜的等级严格分类,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批发,而不是以次充好,按照高价格卖。农贸市场的师傅告诉同学们做生意就是要讲究诚信二字,人无信无以立,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要诚实守信。这种学习的方式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得到的收获却是很大的,在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践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由“知”向“行”来发展,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3. 反馈评价途径:健全反馈评价机制

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培养提升后,我们还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高度上再次进行巩固,通过往返重复的提升、巩固過程来达到强化的目的。在反馈评价机制的构建上,首先要确定反馈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可以参考“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祖国文化和河山、关心祖国前途和建设、拥护党的基本方针、遵纪守法、遵守学学校规章制度、文明礼貌”等要求,但是这些也只是参考的一方面,具体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反馈评价,通过评价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其次合理利用正负两种强化方法,通过正强化来实施正向的奖励,提高学生践行道德的行为和意识,增加践行的发生频率。通过负强化来实施惩罚措施,抑制学生不好行为和思想的发生,降低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出现频率,以此来巩固初中生的道德践行意识和能力;最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评价要摒弃结果性的评价行为,注重过程评价,涵盖学生的知识性内容和行为性内容,全面综合的考评学生的践行落实行动,以评促改、以改促全。

【参考文献】

[1]刘若楠.基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2]杨青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42.

[3]董甜甜.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猜你喜欢

落实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的应用研究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浅析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相关问题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