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自然和谐生长
2019-05-01柳红
柳红
武汉市武昌区复兴路小学目前为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分别为保安街校区和水陆街校区,两个校区学校分别创办于1929年和1926年,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兼容并蓄的文化让学校选择了“立复兴之名 走复兴之路”的绿色教育发展之路。近几年来,在“蒙养童真 走向复兴”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学校着力建构“一主两翼”课程体系(即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学生选择课程和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程为两翼),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为本校课程,为每个孩子自然和谐地生长培植土壤、搭建平台,让课程真正为学生成长服务。
“蒙养童真”办学理念下的课程观
“蒙养童真”的本质就是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顺其天性,扬其特长,促其自然生长,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一理念支撑下,学校树立了“开放多元 包容并蓄 尊重差异 共生共长”的课程观,并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善于学习 趣于探索 勇于创造 合作成长”。
具体来说,就是:(一)善于学习,即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二)趣于探索,即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善于发现、大胆求证的学风;(三)勇于创造,即着力培养学生的好奇精神、冒险精神和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四)合作成长,即着力培养学生融入环境、责任意识、和睦相处、共同成长的素养和品性。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以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学校的项目化学习已形成了“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一整套成熟的实施流程。学生围绕相对复杂、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较长时间的开放性探究,场所并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内,可以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通过明确分工,相互配合,既有利于项目任务的完成,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
在项目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解难释疑,提供方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探究后的结果以可见的方式在群体中分享,分享的群体既可以是项目的参与者和探究者,也可以是其他同学。在分享过程中,分享者也能吸收反馈意见做进一步调整,甚至衍生出下一个研究项目。
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坚持可选择、可探索、可拓展的课程开发标准,打造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实现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育人目标。
一是开发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特色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项目课程开发小组,以“蒙养童真 走进科学”为主题,开发了系列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项目课程,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现已完成了“探声源,制乐器”“如何健康饮水”“如何再生纸”“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了解虹吸现象,制作自动花洒”“人体地图”等项目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其中,五年级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健康饮水指南”获武汉市“素质创新实践行”优秀成果奖。
目前,学校引进了“北京音画梦想”和“台湾力翰科学”两个项目团队,在三年级、四年级分别开展“梦画西游”“神奇生物在哪里”“飞机总动员”等项目的学习。
二是组建基于多元智能发展的兴趣社团。学校采用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指导与鼓励学校专职教师带队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立了黄梅戏、合唱、篮球、舞蹈、机器人等特色社团。在社团之外,还开设了书法、绘画、乒乓球、工艺制作、趣味七巧板等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传统,帮助学生在各级各类体育艺术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例如,科技社团曾荣获武汉市环境表演大赛三等奖、环境知识竞赛二等奖等;在市区艺术人才比赛中,也有多名学生脱颖而出。
三是开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整个课程结构体系的有益补充,是校本课程基于主题性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对于国家课程的拓展。学科实践类课程更强调体验、探究,引导教师通过整合实施课程,采取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打破学科壁垒、班级界限,统整学科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在同一个主题下,用多途径、多形式、多元化的方式来实施。
近几年学校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类课程。
例如“有趣的科技节”,学校分别以“环保、创新、发展”“参与、体验、快乐”“放飞梦想、乐享童年”为主题连续三年开展了科技节活动。在2017年的科技节上,一二年级体验项目撕纸、回形针水上漂、吹泡泡、在绳子上跳舞的小丑,三四年级体验项目气球火箭、纸飞行器、让水鼓起来、扑克牌搭高,五六年级体验项目彩色陀螺、科幻画、纸袋承重、坚固的鸡蛋,等等,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与,各年级科学及科技制作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指导学生选择喜欢与适合的项目进行实验,去揭秘背后的科学原理。学生在参与和体验过程中有了更多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再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主题校园诗词大赛,班级PK,年级PK、校区PK……这是国学经典课程的延伸,活动中学生、老师、家长都积极参与,其乐无穷。
又如“三同”(即同读一本书、同画一幅画、同诵一首诗词)实践类课程,“同读一本书”的家庭以读书心得及家长跟帖的小报展示成果,“同画一幅画”的家庭以“桃园结义”“龟兔赛跑”“负荆请罪”等自创连环画生动呈现故事情节。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精心策划的“六一”儿童节暨“校园读书节”活动,独具创意:儿子为妈妈的古筝演奏配乐、妈媽为孩子们表演的《猴子捞月》课本剧旁白、女儿为父亲的诵读伴舞……这样就将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课程延伸至家庭教育领域,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可和积极支持。
学校还有“戏曲进校园,传承国粹艺”艺术节、迎春英语节、“show童年 剧精彩”课本剧展演、数学计算能力大赛,等等,这些都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延展,通过这些学科实践课程成功地将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主体、家长主体的作用。反过来,这些学科实践课程为学生创设更为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空间,加强了语言、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在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有效地将学科知识融入学科实践中,使实践活动成为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
丰富的校本课程,既顺应了孩子们的天性,张扬了孩子们的个性,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将继续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回归教育本真,不断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丰富的可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真正为学生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