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路径探析
2019-04-30顾武奎
顾武奎
【摘 要】现阶段,我国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因此,应该向绿色和可持续方面转型,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是前提和关键。于是,本文借鉴国际经验,首先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路径对策,试图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参考及建议。
【关键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创新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日趋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日渐提升,这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绿色金融市场供需失衡日益凸显,绿色金融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探索綠色金融体系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动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的相关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发展绿色金融必要性的分析主要从环保本身、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着手。乔海曙( 1999) 提出“生态金融”( 绿色金融) ,通过将环保因素纳入间接融资的条件以及直接的环保评估等事前的经济手段可以减少环保成本进而提高环保的实际效果。Wara( 2007) 认为绿色金融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何建奎等( 2006) 认为绿色金融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能源问题的需要,通过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是金融业自身发展需要。
二、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绿色全融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绿色金融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和政策体系。首先,在法制建设上,有关绿色金融投融资和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各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够具体,影响实际效果;其次,在政策支持上,之前发出的很多对绿色金融其促进作用的方案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挠,在实际需求中很难满足社会需要。例如产业结构转变时,转型的企业会因为成本增多,收益下降,而且很多之前承诺的国家补贴都没有准时的实行和补给,这就对金融机构在进行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二)绿色全融发展的长期战略准备不足
主管部门首先还没有进行概念,政策目标依然停留在以前的短期目标上,相反的针对绿色金融在长期的增长缺乏总体的战略安排和配套政策。并且很多已经进行实际操作的金融公司也在绿色金融的一些具体工作上停步不前了,缺少长远的计划和制度上的安排等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再有,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本身就不是很了解,学习不到位,很多机构管理层和员工自身的绿色金融意识就不是很强。自身环保责任很容易被现实的考核压力和经济利益冲淡; 最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到金融和环保以及法律等多个方面的人才来提供给客户更好的金融方面的服务和咨询,但是现阶段这些专业人才不全,这对绿色金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绿色全融产品和市场缺少高端、深层次创新
首先,产品创新力度不够。虽然金融业也陆续推出了一些支持节能减排的金融创新产品,但是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还是初级层次的阶段,涉及的领域也都不够深入,大多数在中层或者低附件值产品上;其次,市场发展的不健全。现阶段,绿色金融市场还停留在绿色信贷等很多间接融资上,很多不是银行的金融机构都没有参与其中,绿色金融的产品包括绿色证券和保险等很多的发展不完善,很多衍生品市场基本没有涉及。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绿色全融风险较大
绿色金融的有效实施需要金融系统、环保部门和企业协调配合,及时沟通。但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环境评估标准,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也不健全,发布的环境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不及时。银行方面对企业仅仅能提供一些不完善的环保方面的信息,而且在很多没有上市的小公司和不在国家范畴之内的企业和项目,所显示的环保信息不多。很多企业采用非正规的方法来对自己的环保信息进行推卸责任。这样信息不均衡的情况导致绿色金融的风险增多,包括金融和市场以及信用和技术等风险问题,以上所说的风险对于金融资产的安全和收益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
三、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绿色金融体系的标准化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规模日渐壮大,构建统一的标准是绿色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一,结合五大试验区发展情况,对现有标准进行筛选整合,根据市场上绿色金融工具现状,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有效界定绿色产业和项目,形成统一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录,以此匹配国际水平的绿色金融认证机制,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发展。其二,统一金融机构对投融资企业的环境审查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确保覆盖投融资项目的全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准备和批准、执行审核、监测监管。其三,实现行业标准差别化管理,根据行业技术特点制定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以及操作指引,实现环评和风险管理标准的定量化,以适应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为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保驾护航。
(二)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力度
各级政府应建立包含绿色产业、环保、绿色金融等多维度的协同激励框架,优化财政的绿色配置,提高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在财政绿色支出的比例。除了在税收、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财政补贴与优惠力度以外,政府和监管部门可参照普惠金融扶持政策,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绿色信贷定向降准以及绿色债券优先受偿等政策,完善绿色金融激励制度,从而降低金融工具成本,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吸引多层次投资资金涌入绿色金融产业。
(三)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
首先,明确个人、企业、银行需要承担的环保法律责任。如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法国的《能源转型法》及《格勒奈尔法案》等通过明确贷款人在环境污染中的法律责任,将环境污染外部性内生于企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中。其次,保障污染受害者的权益,加大对为污染项目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的连带责任处罚,减少“漂绿”现象的产生,提高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责任感。最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金融机构在污染耗能成本上的环境风险责任,建立金融市场主体的声誉评价机制,公开考核金融机构的社会环保责任,通过金融机构维护企业声誉来参与绿色金融活动。
(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机制
绿色金融工具具有普通金融工具的一般特性,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会增加绿色金融工具的政策风险、道德风险。因此,为了维护绿色金融安全和投资者的利益,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保障绿色金融发展的公平性,同样应当建立一定的利益受损补偿机制,来弥补投资者的利益损失。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绿色金融政策、产品的创新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但是,区块链技术的融入可以提高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性、透明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贷后风险管理和发展效果评估,还可以限制绿色金融产品定价在合理范围内,促使绿色金融业务公开透明化,有利于降低金融泡沫风险、保障绿色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传林,张丽.创新驱动视域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因、困局与实现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
[2]方建国,林凡力.绿色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14-20.
[3]李俊玲,戴朝忠,吕斌,胥爱欢,张景智.新时代背景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9(0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