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西族鹰猎文化的渊源与传承保护

2019-04-30李晓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纳西族文化

李晓红

摘 要:鹰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阔,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鹰猎活动至今仍然非常流行。文章以丽江纳西族地区的鹰猎文化为例,阐述其发展脉络、鹰猎活动过程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社会变革、驯猎方式变化等对鹰猎文化的影响,对未来纳西族鹰猎文化申遗、传承与发展前景提出一点点看法。

关键词:鹰猎;纳西族;文化;发展;传承保护;文化申遗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都是本民族地区的生活气息、生产风格、民族风俗的体现,突显了少数民族鲜明的价值观、审美观、文化观,是少数民族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重要体现。

每当夏末秋初,在丽江街头巷尾经常会看见手上带皮套、驾着鹰的纳西族男子,这体现出的是丽江纳西族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鹰猎文化。

1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

1.1 纳西族鹰猎的起源及自然条件

纳西族鹰猎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1253年,当时元朝统治者忽必烈挥师南下,南征西南重镇大理,从丽江的金沙江革囊渡江,随后在丽江驻扎。在此期间蒙古军队把大量的风俗技艺等传播到丽江这个西南边陲之地,其中就包括了鹰猎的技艺。到访过丽江的徐霞客曾在《徐霞客游记》附编《丽江纪略》中有过关于蒙古大军南下至丽江时,军队中设有管鹰犬部落的描述。可见当时蒙古军队对鹰的喜爱,同时鹰猎文化也逐渐在丽江传播开来。

丽江为何会在蒙古军队到来后兴起鹰猎文化了呢?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当地纳西族人的喜爱,同样也是因为当地的环境适应鹰猎活动的进行。丽江气候非常适宜鹰猎。丽江的冬、春两季干燥少雨,从每年的十月到来年的四五月份都是进行鹰猎活动的季节,少有雨水的袭扰。同时山林中植被干枯,视野开阔,猎鹰、猎犬便于追击猎物,猎物也不易隐藏,人们可以尽情鹰猎。除此之外,丽江山林中大多是低的矮灌木、草丛以及一些针叶林,或者仅有稀疏松树生长,这些山林中有非常多的野兔、锦鸡、松鼠、绒鼠、杜鹃、云雀等。丽江坝子的开阔地里河沟纵横,里面生活着非常多的野鸭、水獭等,这些山林和坝子河沟中的动物都是鹰猎的丰富资源。同时丽江地区山高峰陡,有许多品种的鹰,如苍鹰、雀鹰、鹰雕等,人们把这些鹰捕捉来后便驯化鹰猎。所以,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物种促进了鷹猎文化的发展。

1.2 纳西族的鹰猎活动

在丽江,鹰猎一般被称为“唔克”。猎鹰是纳西族男人的伙伴,养鹰、放鹰的纳西族男人除了自己的家庭和农活外,一年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大概就是在鹰猎活动上了。在丽江,鹰猎活动主要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黄山镇、拉市镇、白沙镇和古城区的金山、七河、大研镇等乡镇比较流行,鹰猎活动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捕鹰。深秋时节是被纳西人称为“过鹰”的时候,这时丽江周围的山里会有大量的鹰盘旋,有来自丽江的苍鹰、黄鹰、鹞子,也会有来自中甸、西藏的老鹰和雕,在半空中发出尖啸声。捕鹰的人一般会在这时寻找一个僻静的山头,这些山头大都是历代捕鹰传承下来的场所。捕鹰人将褐黑色的、丈长的大网伪装后竖起,网上拴一只鸽子作为诱饵,鸽子脚上拴绳子一直连到几米外的隐蔽地方,捕鹰人就躲在那里伺机而行。一些饥饿的鹰见有猎物就会不顾一切冲过来,捕鹰人就立马冲出拉下网,鹰就被捕获了。一些狡黠的鹰看见猎物,往往会先在半空中盘旋一会儿,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这时它们是在观察周围有没有危险,待确认后,便会俯冲直下,像一把利剑直刺猎物,但这往往也逃不过捕鹰人的大网。以这种方法捕鹰,最多时一天能捕到五六只鹰。这些捕来的鹰,小的一般会被捕鹰人放生,捕鹰人则挑选一两只好的带回驯养,多余的有时也会拿到古城大石桥那里出售。在捕到的鹰中,纳西族人最喜爱的是一种叫苍鹰的鹰类。这种鹰生性凶猛,是鹰猎的好手。同时纳西族人认为,好的鹰在清晨刚出太阳露水未干时就出来捕猎,饮霜露精华,像早起农作的人们一样勤快。

第二阶段,驯鹰。纳西族人驯鹰用纳西话又叫做“唔果”,“唔”就是鹰的意思,“果”即熬的意思。把从自然界中捕捉到的混身野性的鹰驯化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头一年孵化的鹰叫黄鹰,第二、第三年的鹰叫破黄,三年以上的鹰叫老破黄,猎手们会从鹰的眼睛来判别。驯鹰一般是驯刚孵化一两年的鹰,即黄鹰,因为它是初生不久的鹰,好教化一些。驯鹰人先用细细的线把鹰的眼皮缝住,不让鹰受到惊吓;再将鹰的身子用一块皮布包裹,以免鹰的羽毛、翅膀受到损坏;接着在鹰的脚上套上皮套,拴上脚链架在戴着皮手套的右手上。这段时间鹰由主人精心喂食,使它习惯主人的喂养。一段时间后,拆除鹰的眼线,鹰主人便逐渐把鹰带到人多的地方,让鹰适应人和猎狗等环境。最后直到把鹰放飞出去,主人仍旧可以用口令和食物让鹰飞回自己的手上,驯鹰才可以算是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鹰猎。鹰猎俗称放鹰,也可以说成是打猎,以鹰为主角,猎狗和人则配合鹰的行动来捕获猎物。出发前鹰主人先在鹰的尾部拴上一个电子器和一根白羽毛,以防鹰追击猎物飞远后难以寻回。到达猎场后,首先由猎狗将山林草丛中的猎物赶出,站在视野开阔地带的猎手此时将猎鹰放出,猎鹰会像箭一样冲向猎物,用鹰爪狠狠抓住猎物,使猎物动弹不得,此时猎手赶到,用备好的牛肉将猎鹰的注意力引开,再将猎物从鹰爪之下取出。猎取到的猎物现在人们已经大多不食用,而是当作猎鹰的饵料备着。鹰猎是一个欢快的过程,鹰的尖啸、猎狗的欢叫、人的笑声往往会回荡在山谷之中。

第四阶段,放飞。在过了放鹰的季节或等鹰老了之后,纳西族人一般都会将鹰放归山林,这是一直流传下来的规矩,既保护鹰,也能让鹰能够繁衍后代,同时也是为了来年捕获新鹰做准备。放飞的传统体现了纳西族人对鹰的爱护。

1.3 纳西族鹰猎的流传故事

桑叔季,原名桑岳生,为光绪年间丽江纳西族人士,他的传奇鹰猎故事至今仍在丽江鹰猎圈广为流传。桑叔季从小酷爱鹰猎,成年后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猎手,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20多岁的桑叔季只身一人带上鹰、猎犬、干粮及弩从丽江古城出发,徒步沿着石鼓、老君山经维西出丽江,翻越高黎贡山,顺着澜沧江南下,出国境,穿越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一直到了印度洋边。到印度时还被当地人用枪指着,看到桑叔季带着鹰和各种工具,才化险为夷,还被请进军营招待所待了一段时间。据桑叔季的孙子等描述,当时桑叔季所到之处都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当地人也对桑叔季和他的鹰充满好奇。后来他到西贡,曾在传教士处留住许久。他一路鹰猎游玩,一路化缘,可谓是尽兴。可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家里人都以为他已不在人世,在家中堂屋为他设立灵堂。当他回到丽江时,家人和乡里朋友皆为之震惊,人人都以为奇。

桑叔季经过此番游览,眼界大开,回丽江后他就着手绘画了《百鹰图》。用毛笔绘制的黑白《百鹰图》共有288只鹰,千姿百态,十分灵动传神,每幅图旁边还对鹰的习性、种类、生活地域进行了注释。这幅《百鹰图》成为了丽江纳西族鹰猎文化的宝贵财富。

2 纳西族鹰猎文化在当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今天,越来越多的丽江年轻人热爱鹰猎活动,加入到了鹰猎活动中来,活动遍及丽江坝区及山区的村寨。鹰猎活动在大范围传播的同时,也产生和面临着不少问题。

2.1 火险

秋冬至初春的这段时间是丽江非常干燥的季节,而鹰猎活动恰好也是在这段时间内进行的。一些爱好鹰猎的年轻人喜欢在山上边打猎边生火来烧烤,有时离开后火星没有完全扑灭,留下了很大的山林火灾隐患,有时甚至会引发森林大火,非常危险。这是丽江鹰猎活动近几年来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应加强对鹰猎活动野外用火安全的监管,进行野外用火安全的宣传教育,对野外鹰猎人员的进山日期进行登记,严格落实责任到个人。在冬季等火灾易发季节要提高防患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2.2 野生动物保护

丽江鹰猎主要是用鹰来捕获一些野生动物,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野生动物保护。在较早的年代鹰猎比较自由,也没有相关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律。而到了近代,由于人类的原因,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形势刻不容缓。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捕鹰、鹰猎等活动没有相关部门允许是不合法的。但丽江在这方面还处于一个真空状态,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鹰猎的猎物虽然大多都不是保护动物,但是长期猎捕终究会给动植物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在更好保护野生动物的前提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值得纳西族鹰猎人认真思考。可以对鹰等一些动物进行人工饲养的尝试,这样可以减少对珍惜野外保护动物的伤害,使它们自然繁衍。另外鹰猎时应秉持保护珍惜动物的原则,适度鹰猎。

2.3 鹰猎方式传承

纳西族鹰猎文化包括捕鹰、驯鹰、鹰猎、放鹰等步骤,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的不同,鹰猎文化传承到当今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年轻的猎手大多都丢掉了捕鹰、驯鹰这些技艺,他们往往追求的只是鹰猎带来的快感。这些年轻人鹰猎方式粗放,鷹猎时往往过度捕杀,同时也不顾当地环境的承受力。还有一些年轻人则相反,他们架着猎鹰却从来不去或者很少去鹰猎,图的只是架着鹰的一种虚荣感,丢掉了鹰猎文化本来的韵味,也让鹰渐渐失去了自身的野性。以上这些方式都不利于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更好传承。应该对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包括捕鹰、驯鹰、鹰猎、放鹰等步骤进行详细的书面记录,表明纳西族鹰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为理念,介绍纳西族鹰猎文化的历史起源,以宣传册的形式推广,以便更好地传承给下一代,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永远流传。

3 纳西族鹰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1 发掘潜在旅游经济价值

丽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游客来丽江旅游。这些游客大多都是冲着丽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俗来的,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丽江纳西族的鹰猎文化,所以丽江纳西族的鹰猎文化可以作为丽江旅游的另一张名片推向世界。这样,丽江鹰猎文化不仅可以得到推广,也可以开发出许多潜在经济价值。首先,可以用宣传视频、书籍等向外来游客宣传丽江纳西族的鹰猎文化,使他们了解纳西族鹰猎文化。其次,可以开发一些关于鹰猎文化的工艺品在旅游区出售,如玩偶、挂件、刺绣等可以制作成鹰、猎人、猎狗的样式,但一定要加入一些纳西族的元素。在城区周边山林,政府可以批准规划一些鹰猎区域,让企业以市场化来经营,让人们以真实体验的方式参与到鹰猎活动中。丽江玉龙雪山脚下有一个以鹰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式公园,名叫猎鹰谷,公园内有专门的猎鹰教练指导,里面放养着一些人工饲养的猎物,鹰是驯化过专门饲养着的,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鹰猎带来的刺激。这种类型的经营企业给丽江开发鹰猎文化经济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以上这些方式不仅可以传播纳西族鹰猎文化,也可以开发其经济价值,为纳西族百姓拓宽致富之道,是一举两得之策。

3.2 积极申遗,保护、传承纳西族鹰猎文化

资料记载,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6个国家的鹰猎文化被联合国纳入非物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中国的鹰猎文化却始终未入选其中。我国也非常重视保护鹰猎文化,吉林的满族鹰猎已经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丽江,喜爱鹰猎的人士也组成了丽江市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协会,以民间的力量来保护和传承鹰猎文化,并且协会也在积极准备纳西鹰猎文化的申遗。除了民间的力量之外,政府也应该参与进来,划拨财政资金,设立相关条令条例,参与到鹰猎文化的申遗中。一旦纳西族的鹰猎文化申遗成功,鹰猎文化将会得到法律与政策保护,其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将得到很大提升,鹰猎文化也将得到更高的参与热情、关注度,这将给纳西族鹰猎文化的发展带来契机。

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与保护和自身的文化开发,纳西族鹰猎文化将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

3.3 保护传承中学习外来先进技术避免被同化

丽江纳西族鹰猎文化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丽江市鹰猎文化交流协会参加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友好猎鹰节。国际友好猎鹰节是全球热爱鹰猎文化人士的聚会。这次会展中中国设了三个展馆,纳西族鹰猎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展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习了国外先进技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纳西族文化、丽江鹰猎文化。在学习的同时,又应该避免被同化。外地的一些鹰猎活动渐渐影响着纳西族的鹰猎文化,丽江独有的一些鹰猎文化特色正慢慢被遗忘,驯鹰、捕鹰等技艺面临失传。鹰在网上就能买到,不用再去上山捕,驯鹰也不再是主人日复一日的“熬”。这些变化固然是社会进步的原因,但是纳西族鹰猎文化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才是它的根。发展、传承应当积极学习中外先进的鹰猎文化及技术,但在学习的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留住传统技艺,避免被同化。■

参考文献

[1]郭大烈,何志武.纳西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夫巴,张永康.丽江吉来村史[M].北京:大地出版社,2016.

[3]朝阳.纳西族鹰猎[J].华夏人文地理,2002(3):10-16.

[4]赵序茅,马鸣,武明录,等.古老的鹰猎[J].森林与人类,2013(11):72-79.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纳西族文化
传统门窗装饰元素在民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谁远谁近?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从羌族与纳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与演变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