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评估ICU重症多发伤出血预后的研究
2019-04-30贾炳学
贾炳学
ICU重症多发伤出血患者病情危重,且进展快,致残率、死亡率高[1]。这类患者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当发生严重创伤后,一旦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则会增加死亡风险[2]。因此,入院后及时测定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有利于对预后进行评估。血栓弹力图能以图像形式反映人体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凝固过程,便于明确纤溶发生及血块形成的动态变化,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3]。本文探讨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对ICU重症多发伤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ICU重症多发伤出血患者130例,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8~65岁,平均(44.35±15.20)岁。致伤原因:砸伤28例、坠落伤27例、刀伤15例、交通伤60例。损伤严重度(ISS)[4]评分为17~26分,平均(21.30±2.38)分。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2)受伤后12h内入院治疗;(3)经诊断有明确外伤,且属于重度多发伤,伴出血,需入住ICU病房;(4)损伤严重度(ISS)评分为17~26分;(5)有家属陪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先天性凝血机制异常;(2)合并原发性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损害;(3)既往有抗凝血酶应用史;(4)近6个月内有抗凝药物应用史;(5)长期酗酒。
1.2 方法 根据患者1个月内的预后情况分成死亡组与生存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检查。(1)血栓弹力图:在入院当天检测,仪器为乐普医疗器械CFMS LEPU-8800血栓弹力仪,取2ml股静脉血置于专用血杯内,将血杯放置在反应池中,连接传感器,并使传感器与电脑相连接,利用信号传导对TEG曲线进行描记,记录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固时间(K时间)、最大振幅(MA)与凝固角(α角)。①R时间:纤维蛋白形成时间;②K时间:从反应血凝块形成到振幅20mm所需时间;③MA:TEG图像上垂直距离的最大值;④α角:TEG轨迹上R至K间的坡度。(2)凝血功能检测:患者在入院当天采集4ml股静脉血进行测定,检测仪器为贝克曼库尔特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生存组、死亡组的R时间、K时间、MA及α角以及PT、FIB、PLT、APTT、D-D。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ICU重症多发伤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指标对ICU重症多发伤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30例患者1个月内的生存、死亡情况 在130例ICU重症多发伤出血患者中,有38例死亡,占29.23%,92例存活,占70.77%。在38例死亡患者中,伤后第1~10天死亡15例(39.47%),伤后第11~20天死亡13例(34.21%),伤后第21天至月末死亡10例(26.32%)。
2.2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存活组R时间、K时间较死亡组明显缩短,且MA、α角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x±s)
2.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存活组PT、APTT、D-D低于对照组,且FIB、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x±s)
2.4 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指标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通过绘制ROC曲线提示R时间、K时间、MA、α角预测患者短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2、0.770、0.779、0.726, 以 R 时 间 >7.839min、K 时 间>4.083min、MA<51.037mm、α 角 <58.189deg 时 死亡风险显著增高。PT、FIB、PLT、APTT、D-D预测患者短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655、0.672、0.691、0.674, 以 PT>20.635s、FIB<1.715g/L、PLT<129.680(×109)、APTT>36.872s、D-D>9.985mg/L时死亡风险显著增高,见表3、图1~4。
表3 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图1 R时间、K时间预测患者近期死亡的ROC曲线
图2 MA、α角预测患者近期死亡的ROC曲线
图3 PT、APTT、D-D预测患者近期死亡的ROC曲线
图4 FIB、PLT预测患者近期死亡的ROC曲线
3 讨论
ICU重症创伤患者极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研究表明这类患者除存在急性期反应、微循环紊乱、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紊乱等表现外,还出现凝血机制紊乱[5-6]。多发伤患者主要经外源性途径将凝血系统激活,促炎因子、组织损伤等对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分泌因子有促进作用,从而将凝血酶激活,加速纤维蛋白形成,破坏凝血机制[7-8]。凝血机制紊乱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临床医师必须对重度多发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据此评估病情,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
本资料显示,在ICU重症多发伤出血患者中,存活组的PT、APTT、D-D低于对照组,且FIB、PLT高于对照组,此外,存活组R时间、K时间较死亡组明显缩短,MA、α角高于死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存活者与死亡者的凝血功能存在差异。既往临床主要通过常规血凝检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取得一定成效,随着血凝检测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学者发现这种检查方式也存在缺陷,如PT、APTT分别用于外源性、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检测,二者仅能反映血液凝固状态下的启动时相,而这一过程中凝血酶的生成量较低[9-10]。D-D仅对纤维蛋白原降解的二聚体进行检测,存在局限性[11]。PLT虽然能明确血小板数量,但无法反映血小板功能[12]。由此可见,常规凝血检测尚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本资料显示与常规凝血检查比较,存活组、死亡组的K时间、MA以及α角差异更大,提示血栓弹力图能更好的评估患者病情。血栓弹力图常用量化指标为R时间、K时间、MA以及α角,其中MA值主要用于反映血小板数量、质量,K时间能反映血凝块形成特点,α角能反映凝血酶形成状态,R时间能体现纤维蛋白成形时间。周薇等[13]发现血栓弹力图对外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能用于监测凝血功能,反映凝血变化情况,与本资料结果基本符合。作者认为与常规凝血检查比较,血栓弹力图优势如下:(1)其能对凝血→纤溶全过程进行监测;(2)无需处理血样,血浆、全血液等均能用于检测;(3)配套软件能根据检测结果自动生成数据,且具有定量、定性的特点;(4)检测时间比较固定,约 15~20min;(5)单人操作便能完成,简单易学。此外,国外学者发现肝素对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无影响,而常规凝血检测易受肝素影响[14]。
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存活组除R时间外,其他血栓弹力图指标(K时间、MA、α角)预测患者短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均>0.70,而常规凝血检查各指标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均<0.70,进一步提示血栓弹力图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更好。钟声健等[15]针对脓毒症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查,发现其能对纤维蛋白聚合状态下的变化进行连续记录,从而体现不同凝血阶段时细胞、血浆成分的变化,对凝血过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也证实这种检查手段在评估凝血功能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