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探宝”记
2019-04-30郑源镐编辑易可
文/郑源镐 编辑/易可
2018年金秋十月,我们前往新疆踏上为期15天的游程,新疆的美景可与世界著名的景点相媲美,阿尔泰山一点也不逊色阿尔卑斯山,安集海大峡谷与科罗拉多大峡谷同样壮观。可是,更吸引我的是蕴藏在北疆的可可托海的稀有矿藏,我们团的导游小杨神秘地告诉我们:“带你们去见识一下可可托海,是新疆,也可以说是中国的藏宝洞。”
“不会是基督山伯爵留下的遗产吧?”有人开玩笑。
“那比基督山伯爵的藏宝洞值钱多了!”小杨正色地说,“它的正式名字叫‘三号坑’。”
★“绿色丛林”三号坑
三号坑也被称作“三号矿”或“三号矿脉”,位于新疆北疆的富蕴县可可托海镇阿尔泰山脉的额尔齐斯河畔,可可托海在哈萨克语中,是“绿色丛林”的意思。可是,我们眼前的“绿色丛林”却是座寸草不生的荒山!据当地历代乡民口口相传,阿尔泰山脉是座取之不尽的金山,但“金子”究竟藏在什么地方,老人是决不示人的,只有到了极其困难的时候,他们才会去抠出那么一点来度过危机,决不贪婪。越是这样,人们对三号坑的好奇就越发浓烈:三号坑,究竟在什么地方?究竟蕴藏着些什么宝贝?
最早发现三号坑秘密的,是位苏联的地质学家。这位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先是在额尔齐斯河的泥沙里,发现了稀有矿石的踪迹,寻踪逆流而上,在可可托海的三号坑附近,他四处收集或收购矿石标本,经过层层筛选,终于确定了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稀有矿藏!
说来吓你一跳: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种为146中,三号坑周边居然蕴藏着86种之多!分别蕴藏在地表和地下。如今被认为奢华美丽的海蓝宝石,当年在可可托海俯拾即是,从不为人稀罕。
★ 三号坑“富可敌国”
以往,我们形容宝贝的价值,总是冠以“价值连城”四个字。可可托海三号坑的价值应该说是“富可敌国”。让我们帮着数一数吧。
——这里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等,珠宝石矿有海蓝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以上。
——这里蕴藏的铍、锂、钽、铌、铯、钼、铖、铷、铀、钍等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占当时我国总储量的90%以上,其中铍资源量全国第一,铯居全国第五位, 锂居全国第六位,钽居全国第九位……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味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举世罕见。
——在门捷耶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原本没有发现的7种稀有元素,是靠三号坑才填补上去的,仅此一条就足够炫耀天下的了。
——有人在这里采到了16千克重的海蓝宝石;17千克重的黄玉;60千克重的高含量钽铌单晶矿;500千克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
可是,最先为之振奋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我们的邻居,当时的“老大哥”。从1950年起,大批的苏联人涌进了可可托海,这个偏僻的弹丸小镇竟然一下子聚集了4万多人,讲俄语的专家、教授,搞科研的学者,经商的掮客、官商……各色人等挖走了我们多少财宝,至今已经无法统计,留下的只是堆积如山的矿渣,而善良的中国人当时对此却一无所知。
★ 有人在三号坑前长跪不起
当我们走近三号坑的时候,我们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在围着铁栏杆的步行道边,一个占地面积足有四五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矿坑,像一口大锅,层层叠叠内壁悬环车道螺旋形往下,而140多米深的“锅底”是一泓水池。虽然早已没有了开采的痕迹,但留下开采后的废墟,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疤痕。有作家形容得十分贴切:“她就像被挤干了乳汁的干瘪乳房,哺育了我国的核工业,偿还了外国追索的债务……”
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驱车驶向了数公里外山上的三号坑,这个坑也叫“阿依果孜矿洞”。据说,发现这个矿洞的,是一个叫阿依果孜的牧羊人,由此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在这里,矿洞的向导要求我们所有人带上安全帽,因为矿洞里高不过一米八九十,布满了凹凸不平的岩石。矿洞里,如果没有灯的话几乎无法前行,而洞内的“掌子面”就像猫儿洞,开采用的木柱依然撑立着,成年人根本无法站立。向导告诉我们,当年苏联人先是雇佣哈萨克人在这里掘挖,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政府在这里用铁丝网临时拉起了封锁线,工程兵、退役军人才替代了雇佣矿工。当时的开采环境十分恶劣,可以说是风餐露宿,他们是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换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迎来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而当他们退役或走出矿区的时候,不少人因放射性物质患病倒下。因为缺少日晒,这里的每个人都至少患上了两种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就这样,三号坑硬是替国家偿还了47%的外债。于是,有人又给三号坑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功勋矿”,三号坑当之无愧!
难怪有人在三号坑前长跪不起,因为在这里掩埋着一代人的坚贞和忠魂!
★ 可可托海地质博物馆
一个外来的旅游者是无法详尽描绘和讲述三号坑历史的。好在三号坑附近的可可托海地质公园里的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可以讲述一段故事。
可可托海地质博物馆里,一个圆形的玻璃罐里,红丝缎上摆放着一片仅5克重的透明石片,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却称之为“镇馆之宝”,据说它是举世无双的“奇石”。是什么石片这么值钱,以致拿多少钻石、翡翠也不换?这是一位名叫韩风鸣的中国工程师在三号坑里无意发现的。别说韩风鸣看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当时就连世界顶级的地质学家、矿物专家也看不懂,愣是无法定名。直到1984年才被权威的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种。于是,按惯例要用发现者的名字冠名,但被韩风鸣拒绝了,他为矿石赋名“额尔齐斯石”,并捐给了可可托海地质博物馆。
然而,这些稀世珍宝跟能够制造核武器的铍、铯、锂、钽、铌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绿柱石——铍,是运行核反应堆不可或缺的原料;铯是火箭发动机的理想燃料,人类认为精确到十亿分之一的“原子钟”就离不开铯;而从锂矿石加工提取的同位素锂6,更是引爆氢弹的重要动力。
从1962年起,二机部秘密派出一支部队,从新疆锂盐厂押送了30吨氢氧化锂到四川,用来提取重氢氘,它的锂原料正式来自于可可托海三号坑,五年后,它们引爆了我国第一颗氢弹。三号坑用自己的“乳汁”一肩担起了秘密研制中国的“两弹一星”的重任,哺育自己的核工业,另一肩挑起了“国之重担”——偿还外债。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我国经济困难的时刻,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过日子,三号坑里掘矿的工人送出的是一车车价值连城的宝藏,他们吃的却是参杂着麦壳、沙子的馒头,后来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就连糊糊也吃不上了,饥饿的工人拖着浮肿的双腿坚持上班。此刻,我们东面的邻居日本人“好意”地告诉我们,他们愿意用粮食换我们三号坑堆积如山的废矿渣,却被我们严辞拒绝了。
目前,可可托海三号坑终于停止了开采。一些三号坑建设者的后代动情地对像我们一样来这里的旅游者说:“你们有能力去五大洲和全国各地去旅游,我们也希望你们到新疆可可托海三号坑来看看。不必烧香,不必磕头,来为三号坑的前辈们鞠上一躬,献一束野花,以告慰那些无名的英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