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肩负的专业传承与发展使命
2019-04-29李国胜王亚娟孔祥海
李国胜 王亚娟 孔祥海
【摘要】通过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当今社会呼唤着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承担社会责任,高等职业院校“專业教师”有能力担当重任,专业传承和发展的有效物质载体等四个维度,阐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肩负着专业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专业教师 传承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中国孕育出灿烂夺目的华夏文化。工艺、技能无数,巧匠、艺人辈出,我国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总数世界第一,是“非遗”大国。然而,我国大部分非遗面临传承人不足、传统技艺流失、相关市场严重萎缩等问题。
人们经常听说某某技艺或绝活面临失传的危险,某个行业或专业的发展后继无人,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谁来拯救这些行业或专业?谁具有发展、振兴、一个行业或专业,甚至使之在世界文明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技术专家吗?
很多组织机构的行家里手或技术技能人才流动性很大,一个人才走了,技术技能被随之带走,工作经验不能延续和推广,组织智慧难以固化、升华和传承。
某个专业或工种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由谁来承担?本文告诉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肩负着本专业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
从现代专业人社会角色分工的角度来看,现代专业人可简单地分为三类:一种是以科学家为主体的某学科领域的科学先驱,二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学科的专任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群体(本文简称“专业教师”),三是是某专业工种的能工巧匠。科学先驱是某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的探索者与发现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者和创造者;能工巧匠是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某职业工种技术技能的行家里手,是专业技术技能的承接者和掌握者;“专业教师”是某专业学科的承接和传播者、发展和促进者。“专业教师”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该专业的中流砥柱。如果说科学先驱主要的使命是探索未知世界,作为专业技术技能承接者----能工巧匠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已知世界,那么“专业教师”就是连接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从学校的职能定位来看,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科人、社会人,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人、职业人。本专业传承与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
从职业道德特点来看,经过师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熏陶后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高校教师也区别于其他教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最高要求、最高期待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最强烈的示范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最广泛、最深远。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是身兼“双专业”的专业人员:一方面,教师职业是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又是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肩负本专业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历史使命。如果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这一连接过去和未来专业领域的“活关节”,如果没有他们将本专业“凝固的历史”转化为“活动的专业教学内容”,那么“专业传承”之“桥梁”就会垮掉。
三、当今社会呼唤着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承担社会责任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负责培养专门人才外,还要承担推进专业学科技术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和专业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加速地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高等职业院校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培训基地,是专业学科研究与技术开发创新中心,是专业领域各路信息的集散地;而某专业学科的教师,则是其中的技术技能培训师,专业学科发展创新的“领头雁”,是本专业信息的“凝聚核”,是本专业求学者和学技者的专业导师。
我们时代呼唤的理想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是,某个“专业列车”发展的“车头”或“驾驶员”,是现场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专业引领者。
现场实际情况是,处在实际技能操作层面的很多技术工人绝大多数毕业于中等教育学校,有一些工人甚至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他们的专业理论先天不足,所学知识应用实际工作的灵活性不强,技术水平高度不够,专业宽度狭窄,特别是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不强,出现技术问题就不知所措,心理发怵。关键的问题是,现实中技术工人往往无技术权威可以求助和依靠,现场同一操作项目的做法种类繁多,“一个师傅一个法”;各种观点众说纷纭,而一些书上的说法甚至自相矛盾,当然难免陷入“技术问题领导说了算”的尴尬境地。于是,行政权力在专业领域横加介入,甚至在一些地方行政权力在学术领域泛滥成灾,科学精神和学术正义泯灭,行政权力至高无上。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线技术工人需要一个专业领袖可以信任和依靠,进而找到一个“专业心理归属”。
以电流互感器为例,经常出现一些令现场人员纠结的问题:低压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是接地还是不接地?对于二次多抽头高压电流互感器,非工作抽头是短接还是非短接?其接地是接在公共接线端钮还是非工作端钮?对于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问题: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是接地还是不接地?在什么位置接地?什么时候该保护接地,什么时候该保护接零?三相四线的中性线截面如何选取?在电能计量现场会遇到如下问题:零线的断口是接在电能表上还是接在断路器上?多电能表位的零线该如何连接?等等。
对于以上问题,本学科的大学者并不关注,甚至并不清楚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现场很多技术工人、技师甚至工程师也不清楚该如何科学地安装接线或选择导线截面,即使模仿前人的做法,心理也没有把握。这些问题需要既懂专业理论又清楚现场实际工作要求的“中间层面”的专业人员去深入专业现场、搜集整理、发现凸显、理论联系实际、高屋建瓴。这个角色呼唤着具有这一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社会责任感的“特别人员”来承担。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志性特征和突出特点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与工学同步。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很多“专业教师”既具在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长期守望着、参与甚至从事着专业工作实践,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水平和资格。
在泥沙俱下的多元化信息对当代中国进行多维度“浸润”甚至“冲击”的大社会生态环境下,“信任危机”不断蔓延。对于“该喝什么样的水”、“该吃什么样的食物”,对于“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危害”,对于“如何厘清医术与巫术”,“反季节蔬菜能不能吃”,“转基因食品对于健康的影响”,等等既要理论支持又要经验积累的实际问题,人们不知道该相信谁,只有求助于“健康教父”、“气功大师”等一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由于人们科学素养的局限性和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性,一些人对以上诸多问题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网络上争论不休。加之一些所谓的“专家”,见利忘义,扯着科学的大旗,伺机“摇旗呐喊”,混淆视听,中饱私囊。要真正服务社会,造福人类,需要行政监督管理的回归市场监管层面,属市场流通领域的归市场贸易层面,属科学研究范畴的,归科学专业层面。权威信息发布理所当然非“无权无利”但“有德守律”者莫属,他们一方面仰望“科学天空”、知晓科学方向,一方面坚守“专业大地”、立足知识应用领域。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急切需要一个值得人们广泛信任和充分依靠以及社会公德心强的科学权威将科学观念“不失真”地“传道、授业、解惑”,指导人们的行动,急切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勇于担当。
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有能力担当重任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有能力担当本专业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1.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属性来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和创新一定的社会文化,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它在辦学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专业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等级专门人才的教育。
高校教师通常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是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家或学术权威;高校教师经常举办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期刊,组成各种专业学会或协会,加强学术交流。同时,高校教师也是作为学科分化或分工意义上的专业人员,是某一学术或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当今社会,尽管学科综合的重要性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分科意义上的“专才”仍是时代人才的标志。
身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职“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炼着、承接、传播着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经验,这是国家赋予“专业教师”的“职业责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本身就是本专业的“能动性载体”和“专业代名词”。
2.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教育”属性来看
事实已经证明,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机构中,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专业的、最持久的保护者和促进者之一;高等学校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方式广泛介入并影响经济社会,同时关注着那些容易为各种利益集团所忽视的社会公共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大学之树常青。”在社会的各种组织机构中,没有哪种机构组织能像大学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历久弥新、不折不挠,笑看云卷云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中,大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高等职业教育正以强劲的生命力发展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研究科室”是常青的大学之树上长出的常青树枝,是专业传承和发展的“永动机”,是专业创新的不竭动力之发源地。“专业教师群体”,既是经济社会各专业领域的洞察者、守护者,甚至是协调者,又是本专业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永远忠诚的保护者和长期持续不断的发展促进者,甚至是本专业生生不息的创新者。
3.从高等职业院校的职能来看
专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靠人推动的。为社会各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以来就具有的基本职能或本体职能,全面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培养大量本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本专业的传承人,从而确保本专业后继有人,本“专业之船”能够驶向人类文明长河的远方。因为,与其它学生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与职业定向直接相关的专业化程度最高,毕业后要在社会各个实践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他们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职业学习活动。在大学学习期间,高职生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热爱,形成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和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专业的志向。
高等职业院校是专业传承人的“孵化器”,是培训专业发展人的“摇篮”。
如果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那么发展专业领域的科学或专业学科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
高等学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则是高等学校身肩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社会各行业、各专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
4.从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来看
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深远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社会功能。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保存、研究和传播知识与科技的高地,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既是大学基于自身性质所应担当的天然使命,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
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现代大学崇尚科学研究,鼓励和保护学术创新,离开创新、研究、学术,大学就不成其为现代大学。大学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学校或科研机构,大学通过传播专业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高深知识,这均离不开身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身在大学的“专业教师”研究者,不同于其它组织机构的专业研究者,大学教师更多地肩负着社会历史责任,更少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大学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保证大学专业教师群体能够长时间自由而且享受地遨游于文化知识的大海洋里,并不时地“拾掇”前人未能发现的“贝壳”。
“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传承和传播着本专业的历史和现在;“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发展着甚至引领本专业的未来。
5.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特性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职业资格性和专业应用性决定了在其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现代农业的紧密结合与合作。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与其它的研究组织机构相比,与其它培训机构相比,只有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独自享有专业传承和发展所需要的功能齐备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不仅传承与职业相关的本专业或本行业的“精髓”,而且也在培养本专业或本行业的传承人;在带领大学生研究专业学科的同时,也在发展和创新本专业的未来。
我国现实的经常情况是,一些行业依托其行业高职院校建立行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这些专业教师更是与行业专业实际紧密相联,已经成为各专业传承和发展的“现实中坚力量”。专业教师是职前“学生”升格为职后“学员”的“必过之桥”,是“准技术技能人才”跃变“技术技能人才”的“催化剂”。
6.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自身水平发展与提升来看
为了发展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肩负培养专业人才外,还要不断进行本专业学科的研究。更为现实的是,在追求专业水平进步和专业职称晋升的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出版专业书籍和发表专业论文的同时,也将本专业的最新成就或发展方向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形式奉献给这个时代和未来。
同时,教师职业本身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传道、授业、解惑”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传承和发展的“传授和指导”的能力。
五、专业传承和发展的有效物质载体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传承和发展本专业的使命是通过两种主种物质载体实现的:一是被动的“物载体”,主要是纸质载体及其衍生体,例如著书立说和论文交流发表,以及音像制作;另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人载体”,能动性载体是更加重要的载体和媒介。其中,能动载体由两种主要群体组成。一种是即将从事本专业的在校学习本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是专业工种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的专业定位、专业规划和专业发展。另一种是正在从事本专业的现场专业人员,他们是专业工种现实传承的主力军。带领并指导正在从事本专业的现场专业人员,是传承和发展本专业的不可小视的重要方面。“专业教师”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提供理论指导,并切实解决现实技术中的疑难杂症问题。
六、结论
如果认为科学家在某一科学领域起“顶天”作用——将某一科学推向高端方向发展,某专业工种的技能技术人员在该专业工种中起“立地”作用——将专业工种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技能、技巧,那么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就是该专业“既顶天又立地”的坚实支柱。可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是该专业领域承上启下、不可或缺、身兼双职的“栋梁之才”。处于专业文化高地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肩负起本专业承接传播与发展创新的使命,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關要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教育部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了“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专业教师”,在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后,要结合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专业的清晰定位,勇于担当起本专业发展和创新的光荣责任和使命,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本专业发展和创新的舞台上,规划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前人,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3]李国胜.现代全面质量管方略及其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8).
[4]潘晓良,郑莹.高等教育心理学.长江出版社,2014,(5).
[5]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6]徐显明.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7]李国胜,许志武.集成式高技能人才培训法.现代职业教育,2017,(7).
[8]李国胜,龚荣伟.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及优化建议.教育与职业,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