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学生中的文化教学及传播实践研究

2019-04-29傅珊

教师·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第二课堂

傅珊

摘 要:在留学生课堂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教学,可帮助留学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及特殊性,有趣的“非遗”体验也有助于留学生充实语言学习及文化生活的内涵,并消除其在人际交流中的文化障碍。文章通过对义乌高校留学生“第二课堂”文化教学进行研究,兼及“非遗”文化教学及传播实际,分析“非遗”融入留学生汉语及文化学习现状及问题,探索对外汉语“非遗”教学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丰富高校国际汉语文化教学内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课堂”;对外汉语;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195;G1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122-02

“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特殊且重要的“文化符号”与“文化身份”,“非遗”更是留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及现实生活的活态教学资源。自2007年以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已累计培养7000余人次留学生。为丰富留学生汉语学习及体验的文化内涵,我校在留学生“第二课堂”中积极融入义乌“非遗”元素。本文以义乌高校留学生“第二课堂”教学为实践案例,结合“非遗”文化的传播应用理论,探讨对外汉语“非遗”教学实践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以期对高校留学生文化教学有所启发。

一、对外汉语“非遗”文化教学现状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非遗”文化因素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可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非遗”文化因素定义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精神文化因素,如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传说等;民间表演艺術如传统音乐、舞蹈、皮影等;民众世代传承的各类传统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习俗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1]。教学实践中,文化因素对学习者理解运用语言起到重要的规约作用,如果对文化因素避而不谈,不利于准确运用该种语言。汉语学习者对“非遗”文化因素不了解,甚至因不理解而采取回避姿态,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和交际上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量、适时地融入当地“非遗”文化因素,对高校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及文化体验非常必要。

(二)对外汉语“非遗”文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非遗”文化体验主要伴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单以“非遗”为主的文化教学还未形成专门的教学体系,且“非遗”项目进入高校较晚,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非遗”教学内容及形式设置不够合理。“非遗”种类广、数量多,并非全部适用于留学生汉语文化课堂。“非遗”教学因其内容的特殊性,不同于传统的汉语语言学习,因此还需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设置。

二是“非遗”教学传播者主体意识不够强。“非遗”体验时除了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讲解,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非遗”场所体验实践,要提升教职人员对相关知识及技艺的认知,进一步强化“非遗”主体意识。

三是受制于汉语文化与学生母语文化间的矛盾冲突,传播受众的多样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对“非遗”的理解及学习需求不尽相同,且学习时间较短,教学时易忽略个体真实需求和文化差异。

四是“非遗”文化传播缺乏健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当前很多高校在“非遗”文化教学及传播应用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形成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二、基于“第二课堂”的义乌“非遗”文化教学及传播实践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义乌“非遗”文化因素

据《流风遗韵》载,义乌非遗文化项目名录已有80个[2]。如体现义乌“味道”的“义乌红糖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红曲传统制作技艺”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节日”方面的“抬阁跷”为省级非遗项目;“表演”方面的“金华道情(义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如“故事”类的“傅大士传说”为省级非遗项目等。将义乌“非遗”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极大限度地丰富了留学生汉语学习文化内涵,帮助其了解义乌民情、民俗及经济发展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也有助于保护与发扬义乌“非遗”文化,巩固多元文化沟通桥梁。

(二)基于“第二课堂”的义乌“非遗”文化教学形式

“第二课堂”不受教学大纲限制,教学内容及形式较丰富,支持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留学生参与多模式体验学习,传播形式多样。将“非遗”文化因素纳入“第二课堂”,留学生可利用多层次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有组织地进行校内外文化体验与学习,弥补“第一课堂”实践性不强、形式单一等不足,扩大了参与度,提高了传播有效性。

义乌“非遗”对外汉语教学也主要呈现在“第二课堂”中。当前我校开设了若干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便于留学生们进行“非遗”学习体验,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是“非遗”项目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在课堂中留学生们体验了富有义乌“非遗”特色的文化项目,观摩活字印刷、剪纸、义乌麻糍、糖人、百子灯等制作,并在观摩过程中亲身参与实践,感受“非遗”技艺的历史积淀,以“非遗”趣味体验为载体,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好感。

二是“非遗”场所实地参观,丰富认知。把“非遗”课堂搬进义乌“非遗”场所开展实地教学,如组织学生前往义乌红糖加工厂了解红糖加工技艺、义乌缸窑村参观古法制窑工艺、义乌文博会“非遗”展馆参观学习等。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交流,留学生们了解了义乌区域民俗特色,丰富了义乌传统文化认知。

三是组织“非遗”文化宣讲,加深理解。以“孔子讲堂”系列讲座为载体,向留学生们传授“非遗”文化知识,如邀请义乌文化名人介绍“傅大士传说”,邀请《鸡毛飞上天》作者讲述“挑鸡毛货郎担”的经商故事,使留学生感受义乌创业精神,进一步理解义乌人文精神。

四是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拓宽边界。报纸、电视台等媒体提供了多维度“非遗”学习素材,如留学生参与电视台“挑战非遗传承人”栏目,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平台等媒介进行互动交流,多渠道感受“非遗”魅力;与义乌非遗保护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合作,在学校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区域开设“非遗”展览,组织学生观看并拓宽文化视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了对外汉语教学固有的时空局限,营造了“非遗”氛围,加大了“非遗”传播力度。

(三)义乌“非遗”文化教学的传播效果

据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传播过程包含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及传播效果五类构成要素。结合当前义乌“非遗”文化教学来看,传播媒介因“第二课堂”内容与形式不受限制而显得格外丰富,留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现场交流,开展多元互动,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留学生们在校内外学习并体验各类“非遗”项目,前往义乌“非遗”场所参观“红糖”“麻糍”“红曲”“古法制窑”等传统制作技艺,丰富了传统文化认知。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浙江日报等媒体对留学生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也极大提升了传播有效性。

结合传播内容来看,留学生们听取“孔子讲堂”《鸡毛飞上天》等讲座,了解义乌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有助于义乌“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保护、传播与传承。同时借助“红糖”载体留学生了解义乌“鸡毛换糖”商贸文化,了解义乌从“敲糖换鸡毛”到“世界商品之都”的经贸变革,更深刻地感受义乌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以及义乌人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通过学习与体验义乌“非遗”,学习者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义乌当地民众的生活、艺术与智慧,更好地融入本土生活,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文化魅力。

然而也需注意到,对外汉语“非遗”教学传播受众为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受众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易产生误差,影响“非遗”传播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传播者除校内教师外还有“非遗”资深人士(如“非遗”传承人),“非遗”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留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差异也反映了传播效果差异,如校外“非遗”人士进行文化宣讲,高年级留学生听得饶有兴致并能提出见解,但低年级留学生则接受起来有难度。在前往“非遗”场所学习时,部分学生因对“非遗”不理解,仅能将其当作一堂手工课进行体验,无法体会“非遗”深层次文化内涵。

三、对外汉语“非遗”文化教学建议

一是“非遗”文化教学需把握“调适”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及学习实际情况,把握好“调适”尺度,在学习义乌“非遗”文化时,还需合理设计“非遗”文化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尽量减少不同文化主体间的矛盾,在强调学习以“非遗”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倡导彼此尊重与欣赏,鼓励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二是“非遺”文化课程设置需遵循层级式、渐进式原则。结合留学生语言能力层级及兴趣差异,对纳入“非遗”元素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架构,科学设置相应的义乌“非遗”学习内容,同时兼顾“非遗”体验的趣味性特点,让富于亲和力、感染力的“非遗”文化能真正激发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

三是“非遗”教学者需强化文化修养及传播能力。留学生“非遗”教学需要教学者具备相应文化理论及本土“非遗”知识并掌握必要的传播方法。在“第二课堂”中,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非遗”文化素养,还要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尽可能减少学生理解“非遗”知识的语言障碍及文化冲突,做好“非遗”教学及课堂协助,提高传播有效性。

四是构建“非遗”文化教学长效机制。在优化文化教学评估机制的基础上,以“非遗”保护为主导,学校、地方政府及非遗保护部门、企业、媒体多方合作,共同构建“非遗”多元互动模式,组建以对外汉语教师、“非遗”传承人及相关行政人员为主体的团队,明确教学内容及岗位职责,健全考核制度及监督办法,如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实施教学满意度调查等,强化“非遗”文化教学长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17-28.

[2]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流风遗韵[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2-10.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