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提升:内涵、挑战与路径
2019-04-29董文英
董文英
摘 要:随着中职德育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得到了广泛关注,但部分中职学校并未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甚至存在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对此,文章分析了中职课程心理健康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课程的改进方法,以期为此后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开设提供更多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8 文章編号:1674-120X(2019)08-0057-02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但需要学生学习普高阶段的基础知识,且还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实际教学期间,部分中职学生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多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因此中职学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通过开展此课程有效增强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实际教学期间,中职教师并未充分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且学校也没有真正重视,只是开设课程,并未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虽然学生对此门课程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受学校的影响,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且教师教学期间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方法,严重降低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落实策略。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即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面对更多问题,但如果依靠简单的说教与单一的教育方法就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应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引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措施,强化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首先,改革课程可以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生理期提前但心理成熟度却较差,以致出现身心发展失衡问题,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由此看出,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决定中职学校在此阶段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改革课程应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接受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关键条件,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则无法形成健康的品德,而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最后,改革课程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素质教育实行的基础环节。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特点与原则
(一)课程特点
不同于其他学科,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备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实现自我探索,学校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要求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节情绪,并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解决成长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理想抱负、情绪调节以及学习交往等。学生只有通过不停的探索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才可以真正得到成长。二则更为强调感悟与体验,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解决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更为看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其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三是采用自助与互助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爱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获得自尊与自信的体验,从而在自助的基础上达到互助。
(二)课程建设原则
首先是全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顾及所有的中职学生,学校应在课程参与计划中纳入全体学生,且组织实施过程中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学生学习与生活期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是差异性原则,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位学生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此时学校不应消除这些差异,而是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展现出学生的差异性。最后是主体性原则,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看作学习主体,并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心声,自由表达情感,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协助者与引导者。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出现的原因
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约18%的中职学生与父母、亲戚保持良好的关系;20%保持较好的关系;35%关系一般以及27%关系较差。同时,在与教师、同学的关系中,32%的中职学生认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23%的中职学生认为保持了较好的关系;24%的中职学生认为保持了一般的关系以及21%的中职学生认为保持了较差的关系。由此看出,中职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存在隔阂,心理健康程度较差。
究其原因,首先,网络对中职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青少年在享受网络便利性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其带来的不利影响。部分中职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以致无法正常上课,且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出现人格缺陷。其次,中职学校并未开设合理的课程,中职教育实行2+1学年制,课程由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组成,但部分中职学校在设计课程时更关注专业技术方面,课程内容陈旧复杂,与当前社会脱节,以致学生学习后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缺乏学习信心,甚至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且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学生将学习的心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但中职学校存在招生困难问题,且生源的素质较差,学生学习期间存在反叛问题,教师无法有效解决。同时,受教学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并未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甚至在缺少心理健康教师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以致上课缺乏专业性与指导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并未充分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没有为教师提供更多课题研究支持,以致心理健康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是许多中职学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过早接触社会阴暗面,或者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重视教师的批评与指正,在学习中存在厌学与自暴自弃的态度,缺乏积极性,甚至整天惹是生非,形成了十分不健康的生活作风,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四、提升中职心理健康课程质量水平的对策
(一)采用小班分组教学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基础教学中,小班教学模式应用十分广泛,中职学校可以在心理教学方面采用此教学模式。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专业情况分小班,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为15至25人,通过教师的有效带动,让学生形成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分组教学,为学生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并轮流选择小组长,要求组长了解组员的心理情况,加强引导,提高心理教育水平。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将学生看作学习主体,引导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应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一方面,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期间及时穿插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应为中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主动学习。中职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心理上正不斷探索,教师可以利用此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融入更多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关注问题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学设计内容
中职阶段的学生人格具备较强的可塑性,此时教师应针对此特点分阶段开展教学。第一阶段应为整体调查与分析阶段,教师应通过量表测验学生的心理情况,并重点指导存在极度自我以及明显焦虑倾向的学生。同时,还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将学生关注的人际问题、环境适应问题等当作常规问题积极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智力量表对全体学生进行测验,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低于任何人,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第二阶段为人格塑造与意志力训练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中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其在认知判断、社会关系以及情绪情感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模式,对此,教师应将青春期学生的人格认知以及人格重建作为重点的授课内容。第三阶段为择业指导阶段,相较高等学校学生,中职学生在年龄及学历方面存在劣势,需要具备更为成熟的心理品质。对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鼓励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并多阅读励志书籍。同时,还应尽早使其接受挫折教育,使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心理学知识,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待遇福利方面给予中职教师一定奖励,且学校也应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其主动研究心理健康课程。其次,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热情,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合理安排辩论赛、演讲会等活动,确保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善于表现自己,增强学习信心。最后,学校还可以聘请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应掌握更多的技术方法,具备良好健康的心态。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且极易冲动,常因无法控制自己而给别人带来伤害。对此,中职学校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利用此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参加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其形成健康的思想,以便更好地走向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 丹.高职高专学生道德情感发展及情感教育对策探讨[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5):50-53.
[2]张冬梅.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率的教师教学策略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12):16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