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西文化思考与文化自信

2019-04-29闫欢欢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中西文化文化自信

【摘 要】 本文对新文化运动中中西文化进行了思考,从中探求文化自信的含义。认为中国文化同中国的历史一样具有其发展交流演变的复杂性和民族性,我们应该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取精去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我国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动中振奋了救亡图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底气。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中西文化;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即是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既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因而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所谓旧文化大体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也包括专制主义。所谓新文化大体是指西方文化,主要即指西方的自然科学。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的關系怎样?

俗话说:历史即文化。中国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就造就了中国的文化特色:思想文化具有惰性、保守性、实际性。而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纪的革命中就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正如胡适先生所认为的:“东方文明最大特色是知足,西洋文明最大特色是不知足”。[1]中国历史悠久而以民主为代表的历史却只有几十年,西方历史较短但民主的历史已存在几百年,这一长一短的差别,也就影响了中西方的文化。笔者认为中西方文化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中国文化同中国的历史一样具有其发展交流演变的复杂性和民族性。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应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那样的打倒孔家店。黑格尔曾经在他的《法哲学原理》说过“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中国文化薪火相传几千年,更是有它自身的符合现实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支撑其繁衍。笔者还是赞成用孔老夫子的中庸的观点看待中国文化的价值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90后”的我们面对这个不断更新的世界更是应该练就慧眼分清国渣和国粹。就拿文言文来说吧,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承袭性,毕竟白话文总共才存在了百来年,文言文却贯古至今,因此要研究发展中国的文化,离不开文言文,特别是现在人民对古典文学的热衷日益增加,这些有高度价值的传统文化更要珍视,因此全盘西化不可取。

西方文化宣扬民主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提倡社会主义,这更为当时政治上混乱的中国指明了一条道路。在当时崇尚西学是有情可原的。再加上西学东渐及留学归国学者极力推动。在国外的耳濡目染及民主自由思想的教育,造就了这代在中国思想史翻江倒海的骄子。学成归来的思想巨人成为继康梁之后中国思想运动的主力,他们也以改造中国思想为己任。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或以欧洲启蒙运动提倡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思想为大刀;或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为矛;或以日本明治维新及新村运动为剑;猛烈地抨击旧思想、旧文化,为国人塑造一个清新的强国路线图。正所谓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西方文明固然亦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中西方的各种差别告诉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运用到两种水土中。中国二十世纪中期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有一部分原因是借鉴苏联老大哥的工业化道路的方针,后来的文革十年浩劫个人崇拜主义盛行也有一部分是受斯大林个人主义模式的影响。这些无不说明了不能盲目的崇尚西方文化。但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两分法、两点论、实践观还是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需要的。就好比矛盾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特殊性。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运用西方文化才能更行之有效,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文化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自我否定即不断与外来新事物融合的过程,我们应尊重文化的承袭性、创新性。

中西方文化应该如何融合、互补,共同发展呢?中西互补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复杂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我们国家文化内部相回应的过程。洋务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承认中学不是完美无缺而有可补之处,这毕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进步。但是对于当时政治腐朽的中国,这显然没有解决中心问题即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随之而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但中国资本主义的力量太弱小还不足以支持他们所赞成的政治形式的生存。这些都足以说明西方的政治文化并不适合那时候的中国。比较我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可以看出来,日本的成功并不是一味的实行全盘西化,而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建立起一个可与西方相匹敌的现代化国家,并且在同时发扬“帝国精神”、“神国主义”来保证自己的国本。它的发展符合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纵观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总结出一个经验教训,那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思维,辩证的判断,吸收精华营养部分,而不应该随波逐流,在西方文化的大潮中迷失自己。正像崔卫平教授所说的,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那么我们的文化选择也一定程度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不管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还是后来中国的走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其实都存在一些盲目性,中国的文化有它自己的薪火相传、创新更迭在里面,我们既要尊重中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应积极引进西方现代文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有见贤思齐的包容性,这样才能海纳百川,波澜壮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提到过文化自信,也谈到过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观点。他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

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这绝不是无事生非,也不是自毁我们几千年薪火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避免“亡国灭种”而要改造旧文化的必然趋势。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即“根本取消之则不可也。”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但是却对孝悌忠义等伦理道德给予高度肯定。陈独秀曾说“孝是孝敬父母,悌是爱敬弟兄,忠是尽忠报国”并认为这些观点“尚平實近乎情理”。[3]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认为忠悌孝义若是出于人们主观意愿的自觉行动,那就有很大价值意义。主张把“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并大力推广其为普遍的道德观,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文化运动后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早在1917年8月,毛泽东就曾说过东方思想不符合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也未必尽是,认为东西方思想应同时改造。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的这种怀疑精神,推动他们去探寻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真正出路。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了实践,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这给与俄国情况相似的中国带来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进步知识分子宣传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另一方面针砭时弊,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使传统文化得到深切反思和创新。既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命化、大众化,也促使中西文化的整合、包容和平衡,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强大活力,取得了创造性发展。这也证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4]

综上,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并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如果我们还活在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年代,仍然抱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心态,那我们可能真的要被“开除球籍”了,哪里还谈得上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呢?新文化运动为我国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动中救亡图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张岱年曾说过:“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孔子进行研究。”[5]对孔子如是,对革命文化更亦然。我们只有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找到其与现代文化结合的方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清醒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才能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保持定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的文明对话,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注 释】

[1] 胡适文集(全六卷)第一卷·文明卷——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m].长春出版社,2013-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1.

[3]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三联书店,1984.61.

[4]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人民日报, 2016.9.21.

[5] 干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R].2016-08.

[2] 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R].2015-10.

[3] 求是网.我们的征途——初期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2017-11-28.

[4]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 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闫欢欢(1987.10—)女,汉族,河南周口人,中共党史专业,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中西文化文化自信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