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探析

2019-04-29石晓霞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演进中国共产党

【摘 要】 文章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包括以工业促发展、经济增长优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及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基于此演进过程,阐发出党不断成功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中国发展的经验启示,即始终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一系列问题进行不懈探索,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经历了以工业促生产的发展、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强调可持续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再到新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发展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梳理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问题、承担的发展任务和所作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

一、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

1、以工业促生产的发展理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在思考如何在一个刚刚从旧社会的胎胞里生育出来的、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很早就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和工业建设的重要性,“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并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他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将我国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社会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转变,为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生产关系和制度基础。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发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回答了要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怎样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来分析发展任务;指出“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4]实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发展方针;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三个方面中的十对关系,统筹协调好这十大关系,实现社会整体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重点,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加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从而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牢固重工业的基础。此时的中国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者的发展理念影响,主张通过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推动国家发展。

2、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理念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状况,邓小平意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應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5]邓小平总结了我国从1958年到1978年的发展经验,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

邓小平将发展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表明必须要尽快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到了我国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明确了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7]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8]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经济建设来解决贫困、社会保障、教育、国防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邓小平也多次在改革工作中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重视,促进政治体制的发展;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主体,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考虑到历史条件、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提出要用“三个有利于”来检验判断姓“资”姓“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社会多方面发展。

3、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面临着世纪之交的挑战:一方面世界格局政治经济多极化,科技水平在国际竞争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经济总量虽然有很大的提升,但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粗放式发展模式呈现了资源消耗过度、耗能高、投入高、转化率低、污染大的困境。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优先的理念和市场主义经济改革也诱发了将发展手段当作目的的错误理念,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浪费有限资源、忽视了人的生存问题。

基于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要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9]在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被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推进经济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工作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者素质;要明确认识到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共识,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而来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区域二元结构化、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日益体现出来,成为中国当时亟待解决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证代际公平。面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需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课题。

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0]他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新的含义。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归宿,指出了发展过程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主体是人民,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强调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还指出了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来继续推进,坚持贯彻“五个统筹”,促进全方面各环节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5、新发展理念

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新审视了我国的发展环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挑战中曲折复苏,世界政治经济环境越发复杂;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能耗高、转化率低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显现出发展后劲不足,未能及时升级的产业结构、创新动力不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等原因导致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为应对这一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习近平强调必须“完善发展理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并指出坚持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2]突出了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地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3]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新时代新问题的科学理念,着力于推进人的全面發展和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更深层次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演进的启示

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人类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发展重点,有着不同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载光阴,是中国经济不断强大、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不断演进的过程。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变迁进程,回顾并反思这一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

1、理论指导: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科学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理念的演进进行梳理发现,这一进程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继承、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体现。

首先,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也继承了这一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推动发展的动力认识经历了由矛盾推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逻辑,对发展模式的认识经历了由粗放型到了集约式型的转变过程;对发展布局的认识经历了由单方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到“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完善过程。其次,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变化的把握过程,始终立足于牢固的现实基础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工业促生产的发展理念认识到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促进工业化的紧迫,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理念意识到凸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紧迫,可持续发展理念意识到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新发展理念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新阶段动力不足、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内外联动和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而提出的。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并不断深化其认识和运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发展的动力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则由开始的矛盾推动到创新驱动;坚持依靠扩大交往来促进发展,我国的交往范围由起初因意识形态问题导致的小范围交往到如今的普遍交往,不断地扩大交往范围、提高合作层次;坚持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致力于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坚持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的观点,要在发展过程中协调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价值取向: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4]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的意义,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哲学起点,并把人这一实践主体规定为社会关系的主体,强调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的理论以人为出发点,他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本性,使人成为人,人真正地占有人的本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都只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手段。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思想,其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发展实践中始终重视人民的作用。毛泽东早在文艺座谈会上便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一词,在之后的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强调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在促进发展过程中要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5]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主张用“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成果和发展成效。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好人民的愿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素养。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突出人在发展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之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也充分贯彻了这一基本要求: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代人民生活的实际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人民福祉。每个具体发展理念又对应着不同的方面——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人民,要充分激发其创造力和主體作用;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旨在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为人民更好地生活创造条件;共享发展则旨在公平正义,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的。

3、自我完善: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矛盾,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围绕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来对国内发展进行谋篇布局,强调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民的实际需要,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了中国发展空间布局问题,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兼顾。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发展道路指明方向。中国发展理念的演进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其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思维阻碍和现实障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执政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及时调整发展思维,完善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动员一切积极的力量促进发展,从而突破发展困境,坚定人民群众的发展决心和信心,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表明,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执政水平,夯实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8.

[4]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6]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8]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9]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96-397.

[1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1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1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1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作者简介】

石晓霞(1993—)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演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