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探讨
2019-04-29尉德康
尉德康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设施农业在有效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以及提高防灾和减灾能力等方面对传统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气象部门为适应特色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相关技术应用的投入,更新气象服务手段,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提供数据,进而提高了设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措施
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设施农业在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也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了重要作用。反季节设施栽培蔬菜逐渐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各地气象部门不断增加设备、配备人员、采用新技术、建立设施农业气象预报系统,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
一、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当地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进行精细化的气候划分,并加强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划分,将气象服务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功能发挥出来。在进行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时,能够根据环境气象因子设计墙体厚度、仰角、覆盖物透光性等建设参数;气象服务要能够提供设施内外实时环境气象因素监测信息,针对设施农业提供大风、冰雹、暴雪等防灾减灾气象预报警报;针对设施农业环境调控进行精细化的气象预报,包括灌溉、通风、加热、揭席帘等等,还可对气象预报的内容做进一步延伸,包括观光旅游天气信息、采摘或适宜播种天气信息、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等。
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内容主要是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加农业气象旬、月报。虽然初步建立了设施农工业预报系统,但仍然缺少针对设施农业的长期、专项气象服务评估、监测和预警体系。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相对落后,与精细化农业对气象服务要求较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县级气象站对灾害性天气给设施农业造成的影响无法进行准确评估,突发灾害性天气时,预警预报范围不大、发送人群针对性不强,给设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2.未建立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监测网络,使得气象部门针对设施农业生产发布的气象预报要素单一,并且缺少大气环境与小气候环境的紧密联系,缺乏针对性的监测预警指标的创新。
3.设施环境控制不足,缺乏专项服务。目前,设施生产中存在大水漫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对农产品安全造成了影响。气象部门缺乏对温、光、水、气、肥等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规律和不同作物对环境响应的定量关系方面研究,无法提供准确、科学的指导服务。
三、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措施
1.气象服务。县气象部门结合现有气象为农服务,制定精细化业务服务技术方案与规范化流程,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针对设施农业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变化特征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分析,构建作物种子气象咨询系统,根据农业资源分析和作物气象指标为设施农业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气候资源数据和设施作物气象指标数据合理匹配设施作物生长需要和当地光、温、水等气候条件,科学指导设施农业生产。根据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和搭建的设施农作物气象指标体系建立作物区划指标、分析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应用GIS开展了全县气候资源区划,使得设施农业区划布局和作物的选择更加科学。在设施环境调控方面,县气象局进行大量设施农业资料的观测。对温室内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温室蔬菜作物的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和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为指导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对温室内小气候要素变化规律进行监测,研究了温室内气候变化过程和垂直分布规律与温室外气候要素的关系,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科学管理依据。
2.建立体制,培养人才。必须建立合理的县级气象部门设施农业服务体制,积极争取县政府出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专门文件,建立起“政府组织协调、涉农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机制。双方科技人员共同深入一线调查、会商灾情,共同制作和发布气象服务产品。同时,加大农业气象及涉农相关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引进力度,多走出去学习省市级单位优秀科研成果和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全面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新方法、新思路。培养人才重点研发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适宜种植区划等指标和方法,及时明确服务指标和改进预报方法。
3.对气象服务产品进行细化。根据现阶段设施农业的研究理论,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制定出与当地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产品,深入研究设施环境中作物与其它环境因子交互作用的一般规模,分析气象因子与作物的关系,研究设施作物各生长阶段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对气象服务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远程监测、自动调控等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发布有效的预警信息,使农户可以提前安排各种防护措施,降低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损失;还要提高农业灾害性、转折性天气的气象专题服务水平,对寒流、强降温、大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天气进行分析、评估,提前做好预报预警,为当地的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4.加强设施农业环境控制,建立专项预报服务系统。开展设施环境中作物与温、光、水、气、肥等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规律与模型模拟研究,探索气象因子与作物的关系,形成设施作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进而完成数据采集、远程监测、预警预报、自动调控的综合预报服务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并指导农户提前安排加固、通风、降湿、保温、增温等措施,提高设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与此同时,要增加针对设施农业的灾害性和转折性天气的农业气象专题服务,加强灾害天气的风险调查、分析和评估,包括寒流、强降温、连阴天、大风、暴雨、冰雹、冬春季暴风雪天气的预报预警和灾害天气后的评估,以为当地设施农业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
5.建立设施农业病虫害的预报预警系统。与农业部门联合,探索病虫害发生发展与温室环境条件的关系,形成专家联盟,结合预报病虫害的發生概率,建立不同蔬菜种类的主要病虫害发生预警系统,通过专家热线、网上答疑等先进服务手段及时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
四、结语
设施农业是我国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气象服务在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有效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和创新我国设施农业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浩,黎贞发,潘学标,等.中国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3):402-406.
[2]朱宝文,张海林.县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实践――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J].青海气象,2014(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