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2019-04-29刘扬威

世界家苑 2019年3期
关键词:顶点粉笔周长

刘扬威

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主动探索的过程。任何知識的学习都源于学生对知识所产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建立学生对知识产生的兴趣呢?简单用几个小例子说说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 在新课开始引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它是引领学生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但这把钥匙过于简单会让学生感到无味,过于繁琐也会让学生感到压抑。为此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上课伊始我从兜子里面倒出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牙膏盒、墨水盒、魔方、茶叶桶、牙签盒、易拉罐等立体图形。这些物体倒在桌面的时候,有意让圆柱形状的物体滚落到地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说出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捉炼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寻找掉在地上的圆柱实物时追问它为什么会掉哪?引发了知识的潜在的魅力,滚动因为有曲面,有曲面是因为底面是圆。怎样放就不会滚动了,立起来就稳固了,在这里虽然没有强调两底面是平面图形,而学生也会从“立”让学生进行感知到这一特点。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就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出示龟兔赛跑的课件,“谁知道这是什么故事?——(龟兔赛跑)结果骄傲的兔子输了。秋天到了,动物们要举行“秋季运动会”。比赛规定:1、比赛的路线是图形的周长;2、谁先跑完全程谁就获胜。小兔子不明白什么是周长,它想练习跑一下,出示课件,小兔要跑圆形的周长应该怎么跑哪?谁愿意告诉它呀?学生积极地用手比划告诉小兔应该怎么跑。这里通过学生的指导,已经在用自己的话来说明周长的含义了。在出示:小乌龟来到一块六边形草地面前的课件,它要是跑六边形的周长该怎么跑?用手指出它应该怎么跑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学生在非常感趣味的故事的引导下,又在积极的帮助小兔和乌龟的行动中感悟着“周长”感念。

2 在新课过程中,在活动中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感觉到学生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面、棱和顶点是静止的,针对面、棱和顶点内在的、本质的的特点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在学生已有用刀切土豆的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我设计了切土豆这一动态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真正的感知切一刀产生一个面(这个面用手摸一摸是平平的),再垂直于第一个面切一刀,在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了一条棱,观察棱是由面与面相交而成的线段(用手摸一摸棱是直直的)。再分别垂直于前两个面切第三刀,得到一个交点就是顶点。而顶点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用手摸一摸是尖尖的)。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既对面、棱和顶点的产生有了理解和认识,又对面、棱和顶点的概念有了清楚的描述。这里的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生成认识。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时。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填写报告单的形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解决,我交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材料(土豆、橡皮泥、直尺、纸板、刀子、剪刀、印泥、白纸、长方体纸盒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猜想、探究和发现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填报告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特点,通过大胆的猜想、多角度的的验证、得出科学的结论。报告单的实验过程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考虑到在一个小组里面同学认知水平差异,要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组内达成共识。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平行且完全相同,相邻的面与面是互相垂直的。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棱。相对的4条棱平行且长度相等,有三组棱两两互相垂直。三条棱相交于一点,就是顶点,有8个顶点,每个面都有4个点。这些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来的。这样的设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习方法——“猜测→验证→结论→应用”,这一学习方法的构建为学生终身学习几何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打下了基础。

3 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提高应用的兴趣

《课标》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数学服务于生活”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事实,并且能够在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中,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我合理改组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设计了摸粉笔这一环节,先将“”、“装有白粉笔”和“空盒”发给三个组。老师想要用一支红色粉笔写字,可是放在盒子里面了,都被你们拿走了,谁愿意帮助老师拿出一支来?组长让每人拿盒内粉笔,边拿边猜是否可能拿到红色的粉笔?拿到装有红粉笔的学生会说:我“一定”能拿出红粉笔,而拿装有白粉笔和空盒的学生会说:我“不可能”拿出红粉笔。这时有的学生会说不公平,应该机会均等!我收回所有的盒子,将这些粉笔放入一个大盒里面,再让学生摸出一支红粉笔,学生会说出:“可能”拿出红粉笔。学生天天看到的老师拿粉笔写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让学生根据“一定”、“可能”、“不可能”的不同指令进行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知识只有紧密地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在学生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又如,我在《辨别方向》一课中,我设计了“在动物园活动”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多向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会在生活中非常实用,让让学生体会到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设计的“室内小活动”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南面”、“北面”、“东面”和“西面”分别是哪位同学。和自己的“东北方向”的同学握手或者和“西南方向”的同学打招呼,这样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如在《优化》一课中的如何报数获胜时,我和学生进行报数,在学生不知获胜的方法的情况下总是失败,这时有的学生就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在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有些迷茫。你们想不想学会这种方法和别人进行比赛,而永远获胜呢?这时我说我有必胜的方法,在学生瞪大眼睛渴求的同时,我在一点一点进行讲解,学生都想获胜的,在这个前提下非常投入地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建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活动以及小游戏,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小学)

猜你喜欢

顶点粉笔周长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周长面积变变变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粉笔怎么来的
“图形的认识”复习专题
删繁就简三秋树
数学问答
一个人在顶点
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