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拓展语文教学育人功能
2019-04-29刘书曼
刘书曼
一个民族是否优秀,其精神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有跨越时代的意义。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我们对外来文化越来越熟悉,对祖国传统文化却开始感到陌生。传统文化的存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成为迫切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因之一。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因此,如何进行渗透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在教学题材上寻找传统文化信息
一种文化的渗透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潜移默化地使之融入生活。傳统文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意就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字的运用、一个句子的表达,都可见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涉及范围之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字词、片段的解释为重点,通过对字的释义对片段情感的揣摩学习古人的思想,也可通过搜集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分析其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兰亭集序》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给学生。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收集王羲之的人物传记、书法成就、乐器酒文化等。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将自己了解的材料讲述给大家,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就以三遍的次数来记忆,不仅了解了王羲之作为书圣大家的风范,还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通过分析人文环境了解传统文化
语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接近传统文化思想的学科。教师应通过人文背景、社会环境的了解、学习和分析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源于什么呢?是她自己命不好么?通过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思想风气,我们得知当时正是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大部分农民依旧被压迫,封建思想依旧是一道枷锁。祥林嫂的惨死是因为她从头到尾都局限在封建迷信的社会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思想的弊端,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恶毒之处。鲁迅面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精神和主张反封建反迷信的先进思想是伟大的。所以,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继承,以正确的方式不断完善发展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改变教学方式以加深文化印象
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优化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新课标的出台让课堂教学模式越发多样化。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出现为师生带来欢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充满趣味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就拿文言文学习来说,其字句翻译起来就晦涩难懂,如果加之视频或图片来辅助的话是不是学生听起来就会省事又省力还印象深刻呢?《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可以这样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搜集下载关于文中人物的图片,加之文字讲解;或者从网上下载相关电影片段,在学习之前播放,充分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然后将难懂繁琐的文言文转变为有趣易懂的影片来学习,让他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宝贵精神,还有廉颇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他们都有着先国家后个人的思想品德。从古人的言行思想中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可贵,也可反省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结合教学目标,开展校内文化活动
教师在有关传统文化课文的教学后,可借助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例如,学习完上文提到的《兰亭集序》后,教师可以组织王羲之书法临摹大赛。中国的书法艺术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之后,学生体会到了梁秋实散文的魅力,学到了梁任公先生的“智”“美”“德”后,也可以组织学生每周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或者举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学习《离骚》一文后,等到端午节,将学生集合起来,一起探讨粽子的来源、观看龙舟赛事。让每一名学生都了解传统节日,领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内的宣传栏里,可以将一个传统节日或者优秀传统精神作为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板报的构思和制作,这也有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传统文化就好像一直陪伴在学生身边,每当感到迷茫的时候只要一转身就可以看到先贤的美好品德和优良传统,它仿佛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深不可测,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行为规范影响巨大。教师自己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不断强化自身教学水平、教学素养。学生积极担负起传播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认真学习课堂知识,不是只看表面意思,要深入了解背后蕴藏着的文化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里发扬光大,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