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与理性:高考语文江苏卷向全国卷过渡应有“内涵”
2019-04-29石丽玲
石丽玲
高考语文江苏卷与全国卷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忽隐忽现阶段,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已在弦上。教师应该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全国卷的到来。不过,在过去几年的自主命题中,体现苏派特征和苏味风格的江苏卷在引领全国语文命题中也是占得一席之地。借鉴全国卷中那份成熟与大气,多理性审视江苏省语文教学,与全国卷快速融合,更应该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面向全体应有普适性,打破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给高考语文带来一定影响,对农村考生而言,很多语言文化知识获取不仅仅源于课程教材文本,更需要一定的实践体验。况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凸显“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价值本意。从部编统一教材中挖掘考量学生语用技能的试题,既是命题者的需求,更是学生的渴望。
江苏卷在命题中更多注重从教材文本知识要点出发,在考题选择、素材运用和分值分配中能注重一定的广普适用性,能够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江苏卷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带来的偏差性发展问题上,更应学习全国卷:①关注城乡学生的认知需求点,多从两者的共同需要中找出彼此的共同点,让学生能适应新课程高考语文改革;②多从教材中找出思维发散点,多给学生更多的了解与尝试机会,并能够通过一定的表达展示来发现其中的精彩,也是衡量学生阅读理解和认知积累的重要方式;③围绕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同,发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多给学生提供探路尝试的机会,定会利于城乡学生能真正关注语文,基于本身认知视野开阔思维。围绕城乡学生的异同,设置具有一定考查特色的试题,更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从考查学生的语文认知逻辑思维出发,多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筛选相应的内容,使语文教学富有针对性。参考全国卷的广普适应性,围绕城乡学生的认知需求创设相应的试题,给学生更多的尝试与表达机会,让他们在日常训练中获得更深层次感知,并形成多样化、开放化的语文学习思维方法。
二、展示心灵历程鲜明性,摒弃墨守成规
与江苏卷相比,全国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心理感知,能够让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共鸣,让心灵历程更加丰富和开阔。展示心灵历程,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是体现新课程语文的开放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标尺。高考语文需要发现学生的真实心理感知,而非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答题,打破成规也是值得关注的要点。
走出平实的语文命题模式,多给学生更多的尝试和展示的机会是全国语文卷的重要特征,值得江苏卷借鉴。围绕语文的人文性,重塑真实的语文精神。教师教学中应该关注如下几点:①打破单纯的人文性,赋予考试内容更多的灵性和动感,在唤醒学生主动探知意识基础上引起他们深思,在考试中获得更多的心灵慰藉;②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现实中感受到语文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多样化,让学生生成不一样的认知感悟,并形成独特的认知情怀;③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打破所谓的权威解读和标准答案,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实践和尝试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深入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和发展自我,获得更多的认知潜能与动力,让语文考场成为学生自由展示才华的舞台。
全国卷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历程,从试题中挖掘人文内涵。多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挖掘更多丰富内涵,让他们的精神与思维更加与众不同。
三、突出审美情怀真实性,走出无病呻吟
培养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更是命题重点。全国语文卷注重从人的审美情怀出发,让学生获得深层次感知,利于其在阅读学习探知中找到更多表达运用切入点,走出无病呻吟的泥淖。
江苏卷注重的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厚度,忽略了学生本身应有和自带的审美情怀。全国卷中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值得教师深思和审视,应该关注如下几方面:①挖掘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理解,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多提出相应的观点,让他们的审美情怀更加自然;②突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审美情怀指导,让他们在接受和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馨,给他们更多自悟和深思的机会。③倡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给他们更多总结归纳的机会。
多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大胆尝试,从中找到更多的运用切入点,给他们更多雀跃和欢声的机会。突出真实的审美情怀,应该是江苏省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和关注的地方,更是与全国卷接轨的必然需要。
總而言之,江苏省语文卷走向全国卷,让苏派的风格融入全国卷,并做到无缝对接,不仅需要教师认真揣摩和主动构思,更需要为之作准备。研究全国卷中那份成熟、朴实与理性,打破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实现多元化和自然化融合,给考生更多的表达话语权,展现他们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应该是江苏卷值得关注也应该重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