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生活之美
2019-04-29管智峰
管智峰
在现在的诗歌教学之中,有些教师走入了误区:他们很简单地让一张试卷做了自己教学的指挥棒,把诗歌简单粗暴地切割成了作者、意境、字词、感情等几个血淋淋的肉块,然后让学生去研究血液、经脉、骨骼。殊不知这简直就是牛嚼牡丹——大煞风景。因为诗歌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是美的。
诗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生活之美。它的美,美在皮肤,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之中内心情感的迸发与呼喊。诗歌的源头就是《诗经》,那是极具生活之美的。《诗经》中《国风》部很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爱情之美。“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是悼亡之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友情之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怨恨之美。这些就是人民,就是百姓,就是生活。《大雅》《小雅》描绘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贵族宴会;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反思;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不安;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遗憾。这些才是真正的贵族,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个符号,或只用“纨袴膏粱”“架鹰走狗”等寥寥几个词概括的面具。而《颂》的部分更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内心,他们感激上天,感激祖先,感激臣子,感激百姓,自我表白不敢懈怠,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通过诗歌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可以窥见古人,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是一样的。这是真实的生活,是美的。
时间的车轮走到了唐朝,那里的诗歌也是极美的。它的美,美在肉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写照。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写诗人之多,读诗人之广,都是世所罕见的。早上起床,诗人会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午时候,诗人会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黄昏时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叹;晚上也会抒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感。这是诗人的一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诗人的四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诗人的花草树木。在唐朝,在诗歌最为繁华的那一时期,诗人们用自己独具的慧眼来观察,观察身边的一切:上到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下到一饮一食、一颦一笑。通过诗歌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可以窥见古人,他们的细节,和我们是一样的。这是真实的细节,是美的。
到了宋朝,那里的诗歌也极美。它的美,美在情感,它写尽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到了宋朝,诗人们不仅关注外在的生活,他们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揣摩。“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喜。“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是怒不可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丧夫国破之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新年之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是离别之殇。“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是思妇之恨。“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凄凉。宋朝的诗人词人揣摩透了人间的情感,喜怒哀乐,忧思恐惊。本以为唐诗已经将人间写尽,没想到宋朝再上巅峰,从另一个角度继续描摹人间百态。通过诗歌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可以窥见古人,他们的情感,和我们是一样的。这是真实的情感,是美的。
时间之河静静流淌,诗歌也在慢慢变老,明清时节,虽有“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幾首佳作,但不可否认,诗歌已经是日暮西山,不再有当年的繁华了。
今天,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拂去堆积的尘土,又一次吟诵起这些诗歌,难道仅仅就为了把它们读熟了,默写出来?当然不是!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国家,这就是中国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的关键。中国有着世界上最长的文化传统,有着最坚韧的民族性格。这种传统,这种性格,就是蕴含在诗歌里,蕴含在生活里,蕴含在历史中。中国人尊重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而这些古诗词,不正是祖先生活、奋斗的最真实的写照吗?我们现在的师生怎么能够对这样一座宝库视而不见呢?
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过近代屈辱的历程。到如今,民族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终将重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诗歌上,去阅读它,欣赏它,研究它。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既要敞开胸怀,兼收并蓄,更要保留住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底蕴,保持住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让那一首首诗歌成为中华重新腾飞的精神支柱,让我们在世界上发出真正的东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