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2019-04-29李丹
李丹
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化的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经过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在开放的教学理念下,为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做了精心的设定。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写作能力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一种能力。而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
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老生常谈,一直是阻碍学生语文发展的最大绊脚石。但随着“以读促写”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出现,学生借此克服了学习当中的这一大障碍。所谓的“以读促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而去学习其中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素材积累,并最终做到博采众长,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
一、读“散文”,培养立意能力
“凡文以意为主”,一篇优秀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立意”。因此,培养学生的“立意”能力便成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首要前提。在众多的文学类型当中,我们可以以散文的阅读为例。散文,是作者描写当下见闻,进而表达自己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散文形散而意不散,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千变万化,不拘一格,任意起止,但它们都是在围绕和服从文章主旨立意的前提下而写。就如苏轼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见“立意”在一篇散文当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由此可见,通过散文阅读培养学生写作时的“立意”能力,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的。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文章表达的主要是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然而,本文的立意却十分巧妙,全篇的基调着力于作者自身“淡淡的情趣”的描写,并没有用大幅的文字去进行批判性的写作。如文章以作者在小路上的伫立、凝想为线索,将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小路等在文中一一铺展开来,使这一切在读者面前可见可感,可读性强。之后,才通过对心情的抒写,诸如“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我且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愤怒,以及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学生可以通过对这篇散文的阅读,学习在写作时的“立意”技巧,进而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读“小说”,提高语言架构能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某些社会、生活现象的文学体裁。由于小说通常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些特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为故事主线来进行描写,因此,需要作者具有很强的语言架构能力才能准确掌握和控制故事的走向和结局,从而完成小说的整体构造。而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架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小说的阅读来进行学习和提高,为自身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是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的节选,但本文也尽显了“语言架构”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性。在这一节选中,故事主要是林冲无辜受害、刺配沧州,然后是陆虞侯等密谋安排林冲接管草料场并实施加害,接着被林冲无意间识破阴谋,怒杀陆虞侯等。整段以强大的语言架构能力将林冲人物形象的转变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林冲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交待得一清二楚。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在写作语言架构能力方面,获得了十分重要的启发,对自身的写作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读“新闻报道”,规范语言应用
新闻报道不同于散文、小说等体裁的写作,它自身的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易懂,对于所要表达的意思用标准的语言连接起来,将事情真实、准确地进行陈述。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报道的写作是最标准和规范的语言写作,也是最基础、最规范的语言写作。学生若想在写作方面有所发展,首先应当规范自己的语言。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写作能力才能得到长足有效的进步。
例如,在“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报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规范。首先,文章对事情的起因做了简明的概括,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其中没有掺杂任何修饰和多余的衬托。中间又以严密的逻辑性对事情的经过进行了详尽的交待,使人们读来一目了然。最后用简单的象征性手法,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表明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正式结束,语言简练洒脱,叙事明確而规范。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自身写作基础的规范度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总而言之,“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教育界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作为一线教学者,应当积极利用这一优越的教学手段,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做出自身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