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习近平的奋斗轨迹—读《习近平在正定》

2019-04-29高中梅

现代国企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干部工作

文=高中梅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是一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执政风范、追寻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好读本。

书名:《习近平在正定》

《习近平在正定》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续篇,是一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执政风范、追寻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好读本。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他在正定书写了一部青春无悔的感人诗篇。

这是一部习近平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三年的忠实记录。通过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工作、交往的干部、群众、记者等的口述,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正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的形象,展现了习近平“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信仰、公仆情怀和担当精神,还原了习近平在正定三年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这部书,是干部群众了解党的领袖成长奋斗历程的生动读本,是激励新时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活教材。

年仅28岁的习近平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疑问与不屑,比如,有些人不以为然,说什么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这份苦就会卷铺盖走人。还有人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然而,一切在改变,所谓“政去人声后,百姓闲谈时”,人未离开,好评如潮。透过他朴素的外表,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神韵和教养,由此让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人格魅力确实好,但这不是根本。习近平高就高在他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减少征购,增加收入。

习近平刚到正定时,由他来主抓改造“连茅圈”,就是把农村的厕所和猪圈分开。县里的主张是“一刀切”,快刀斩乱麻,到农民家里直接强制性地改造,改完就完成任务了。但习近平并没有这么做,他首先在两个村搞试点。他说:“那种‘运动式’的弄法,肯定劳民伤财,推广越大,损失越大,群众也不会满意的。咱们国家在这方面吃的亏还少吗?”正定后来就是按照他主张的这种方式,通过试点稳步推进,后来县里各村“连茅圈”改得都很好,反复也很小,而那些“一刀切”改造的县,后来都有很大反复,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大。习近平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群众着想,解决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

习近平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县里的事,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他自己的生活则是能简单就简单,能凑合就凑合。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吃百姓饭,穿平常衣。他常穿的衣服就是绿军装,冬天穿一件军大衣,很简朴。他的办公室很小,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了书的小书架。他下去调研或者开会,经常赶不上机关食堂的饭点。有时候忙起来工作忘记吃饭,等忙完了赶到食堂却没饭了。那时候,经济不发达,街上没有饭店,他就只能凑合吃一些食堂剩下的凉馒头和咸菜。

习近平在正定的时候,是班子最顺当的时期,也是全县干部心气儿最高的时候,大家一心一意干工作、搞建设,没有半点儿歪门邪道,都是一呼百应,没有一个搞派系的,没有一个背后嘀嘀咕咕的—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习近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在了工作上、用在了正定的发展上,一身正气,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和他一起做事的人,自然也就受他的影响,不想也不敢搞什么旁门左道的事。

习近平“上请”人才,花了大力气。他自己执笔给全国的知名专家写了100多封诚恳的信。“我们地处基层,人才短缺,科技落后,视野狭窄,孤陋寡闻,起步之难您是可以想见的¨¨¨经过慎重考虑,我想求助于您¨¨¨聘请您为我县顾问。”很多专家被习近平的诚意所打动,欣然前往正定担任顾问,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做工作。这些专家当中,有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学家潘承孝、食品专家杜子端等人。习近平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能把这样的大专家请到正定来,为正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是非常不简单的。

习近平在工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勤学加实干。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摆着大量书籍、报刊,有马列主义著作,有毛泽东思想著作,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总是堆得满满的。他平日里都是博览群书,一有时间就抽空加紧学习。他也非常善于向老同志学习,取长补短,开阔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他处理工作上的问题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工作上踏踏实实,也注意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他自己写的书,题目都是他自己出的。无论他到哪一个地方工作,那里的历史、文化、经济,他都了解得非常细致。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曾讲过:“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他有一个座右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两句话,就是习近平作风的突出体现。他认为,善于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领导干部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对一个地区的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而习近平不仅是熟悉和掌握,关键是他“干一行,学一行,成功一行”。他在正定先抓农业,农业上去了;抓工业,工业上去了;抓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也上去了;管党建和干部,干部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他勇于担当,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也是他做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把正定称为“第二故乡”。其间,他广交朋友,与很多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正定以后,他依然念念不忘曾经一起工作、战斗过的同事和战友,先后6次返回正定,看望故交和乡亲。他与吕玉兰、贾大山的友谊传为美谈。他始终关怀和支持正定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被正定干部群众称为“正定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也是值得我们一生永远爱戴、学无止境的好书记。

1985年5月,习近平调离正定。从这里出发,他一路走来,无论是从政还是为人,都始终怀着一颗宝贵的赤子之心。他对正定的热爱,对他过去上山下乡插队的梁家河的热爱,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热爱的一个反映。他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与正定人民朝夕相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他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出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

《习近平在正定》文风质朴,内容详实,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采访实录告诉我们,习近平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当年在梁家河与正定为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放在中华民族史、党史、新中国史中去思考,就是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也应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

读《习近平在正定》,就是要学习习近平以身许党许国、以身报党报国的赤子情怀,为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义无反顾走进基层,身体力行投身实践;学习他实事求是、心系人民的高尚风范,身临一线倾听民声,关注民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他真抓实干、锐意改革的雄才胆略,以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学习他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人格操守,严格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

猜你喜欢

干部工作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干部任免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